第296部分 (第1/4页)

战役应在雨季发动,且应在夜间发动进攻,利用夜色和雷雨减少英国飞机轰炸所带来的威胁;派出南洋国的一个师作为主攻,调集炮兵,利用日式火炮进行掩护;派出小型机动船只和蛙人在河道深处布设水雷,并在河道两侧埋伏人马,等英舰进入后,将大量的真假水雷混杂在一起,封锁河道出口,甚至可以用沉船堵塞河道……

三个月的准备时间,黄历下了死命令,不仅是给郭益南的,还有参谋总部,必须在三个月内做好所有的准备。在一九四八年马来亚联邦宣布成立之前,一定要彻底解决英属北婆罗洲的归属。对此,多付出一些牺牲也是值得的。

在马来亚,英国人退出只是时间问题,但以何种方式退出,这由不得英国人作主,起码在英属北婆罗洲是这样。

当然,现在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便是让郭支队与马共公开划清界线。美国已经意识到战后和苏联不再存在共同敌人和利益,因此在政策方针上越来越明显地有抗衡苏联的倾向。成立一个新党也好,将纲领和宗旨阐述出来,公之于众,消除美国可能的插手,以及支持英国人的举动。这些都是表面问题,等到英国佬退出,在与南洋国合并的过程中,一切都会得到解决。

在英属北婆罗洲采取的是战斗和流血,而对新加坡则采取一种平和的斗争方式。利用新加坡占绝大多数华人的人口优势,一方面抽取华人填充南洋国,一方面开始在新加坡发动请愿示威等行动,同英国派驻的总督分权,一个管理委员会成立了,在星岛开展着类似不合作方式的自治运动。而在民丹岛建立起的训练基地,则为新加坡准备着一支将来的治安部队。

时间跨过了一九四七年,坤甸船坞已经能够制造千吨舰船,并定下了另一个目标,最迟于四八年要生产出五千吨级以上的舰船。南洋国和苏岛联合海岸警卫部队的实力得到了迅速提升,在马六甲海峡的巡逻成为了日常工作。

而郭支队在北婆罗洲突然宣布脱离马共,成立包括沙捞越、沙巴很多地方头面人物的新党——北婆罗洲民族联合阵线,宗旨和纲领摒弃了有关gcd的敏感内容,并以赶跑英殖民者,实行民族独立为最终目的。

对外界震动很大,郭支队也经过了一次清洗和小规模的混乱,并在半个月后彻底稳定下来。而此时,距离“终结者”战役的预定时间已经不足一个月。。。。

更多到,地址

第一百一十章 “终结者”战役(二)

第一百一十章“终结者”战役(二)

一道长长宽宽的闪电划破了整个夜空,使所有的建筑物和人都被照亮了有一秒钟。接着,就是一响暴烈的雷声,它几乎要把整个的宇宙震碎了似的。沉重的飚急的大雨点和了风漩,竟如拧在一起的一条条残酷的鞭子,从天空凶猛地抽打下来。

黄历背着手站在墙壁前,静静凝视着大地图,仿佛那搅翻天地的雷雨声根本不存在似的。

战役就要在半个小时后打响了,作为总指挥官,以备万一,黄历已经秘密来到了巴莱卡朗岸的临时指挥部。这次决定性的战役已经秘密准备了三个多月,各种情况已经侦察清楚,就等着半小时后那三颗红色信号弹在泗务升起了。

一个主力师已经全部更换上了游击队的衣服,分批潜入了北婆罗洲。武器嘛,本来就差不多全是日式装备,倒用不着重新适应。趁着连绵的雨季,郭支队的主力悄悄集结于泗务周边,并克服暴雨和泥泞等困难,将火炮移动到最近的阵地并进行了巧妙隐蔽,甚至有四门重炮也被拆散运输到了泗务附近。

一支小型快速机动船队在西婆罗洲和北婆罗洲交界处的利库待命,船上有水雷和蛙人,战斗打响,他们将立刻全速赶往泗务,在河道深处布雷,并且把剩余的水雷交给那里的郭支队。

泗务市南面的三块高地显然是它的大门,这三个高地组成了互为犄角之势:第一个堡垒群就是泗务西南方向的格兰高地;第二个堡垒群就是正南方向的独山高地;第三个堡垒群就是东南方向的班加高地。这三个高地各有一营敌军防守。三块高地中以独山最强,以班加最弱——那里防守者是一营印度军队。

英军是麻痹的,他们认为北婆罗洲游击队缺少炮兵,其次,游击队没有攻坚的经验,这就是英军麻痹的原因。

而对于黄历来说,攻克这三个高地却是胜利的关键,这个大门一旦打开,泗务就没有了屏障,泗务机场就在炮火控制之下,等于切断了英军的空中增援。而且重炮也可以在高地上进行组装,轰击顺着河道前来增援的英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