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4页)

致和平,此之谓也。”大意是说,疏通人的血气,使其调达,就会使身体气血平和。

《血证论·阴阳水火血》:“运血者,即是气。”“守气者,即是血。”《血证论·吐血》:“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所以疏通血气中疏通气很重要。而疏通气,除了用药物等治疗方法外,通过情志的调节、“不妄作劳”、合于四时也很重要。

2006年11月19日于北京。 最好的txt下载网

50·津液

中医文化随笔50·津液

关于津液,《中国医学大辞典》:“津液乃人体之流质,在皮为汗,在肉为血,在肾为精,在口为涎,在目为泪。”

《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津液各走其道。故上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津;其留而不行者,为液。”可见,津与液的区别是,可流行的是津,留而不行的为液。

中医认为,津血同源。《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这就是津血同源之说。大意是说,营卫属于精气,血是神气,血之与气是异名同类。所以,失血者(如大出血)无汗,失汗者无血(如虚脱导致低血压、休克)。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也说明了津血同源。

津液和气的关系是:津液的运行变化有赖于气化。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存焉,气化则能出焉。”《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

从上面可以看出,津液与肾脏有关。《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不仅如此,津液也与其他脏器有关。《黄帝内经素问·厥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大意是说,脾主为胃行其精气和津液,才使五脏、四肢得到精气。

清·张志聪《素问集注》:“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大意是说,五脏受水谷之津,在外化为汗、泪、涎、涕、唾五液。心主血,汗为血所化生,故“汗为心液”。肾经有一络上挟舌本,通舌下廉泉、玉英二穴而为唾,故“唾为肾液”。肝、脾、肺,分别开窍于目、口、鼻,泪出于目,涎出于口,涕出于鼻,所以“泪为肝液”,“涎为脾液”,“涕为肺液”。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输”指六经气血。这段话指的是外中于寒,内伤于忧怒,就会因气上逆,导致津液渗透不利而为积病。

由上可知,津液与五脏、气机都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为了保障津液的生成和运化正常,就要使得五脏的功能正常和气机的运行正常,这就需要我们很好地调节情志,很好地养生,特别是保养好五脏(参见《中医文化随笔02·情志》、《中医文化随笔05·养生》和《中医文化随笔》中养五脏的内容)。

2006年11月20日于北京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01·饮食

中医文化随笔01·饮食

关于饮食,在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有过相应的论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所提倡的观点。

中医提倡饮食有节。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倍,通“背”,违背。这段话大意是说,作为人体内的阴气,保持安静就可以帮助营养人的精神,守藏在体内,躁动就会减损。如果不恰当地饮食,例如暴饮暴食,就会造成人体内的阴气躁动,从而损伤人的肠胃。那么,什么是阴气呢?人体内的“气”大体相当于人体内的能量,又称“元气”。性质主动、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