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2/4页)

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大意是说:四时(四季)阴阳是万物的根本。所以圣人为了保持与自然界的和谐,效法天地之德,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从这一根本。所以,圣人做到物我相通,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如果不做到物我相通,违背这一根本,就会损害自己的真气。阴阳四时者,是万物的始终,生死的根本,违逆它就会有灾害,顺从它就不容易生病。这就是“得道”。对于这一大道,圣人遵从它,愚者违背它。

所谓顺从“阴阳”之理,就是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顺从四时之理,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大意是说:春天三月主生,效法这一特性,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树立志向,具有生发之性,同时也生发万物与他人,使其生长而不要伤害他(它)们,给予而不要从其处掠夺,鼓励奖赏他人而尽量不要惩罚。这是应春气的养生之道。夏天三月主长,效法这一特性,我们应该努力使志向进一步前进和增长,就像使花草生长得更茂盛一样。这是应夏气的养生之道。秋天三月主收,效法这一特性,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使自己的情志安宁,以缓和像秋天那样的严肃,收敛神气,志向不要外露,这样可以使肺气清新。这是应秋气的养生之道。冬天三月主藏,效法这一特性,我们收敛自己的志向,好像藏匿起来一样,若有“私意”。这是应冬气的养生之道。

当然,效法四时,还应该结合“阴平阳秘”,还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即中合于(傍)人事的问题,以及人的身心和谐,即人保持情志稳定的问题,这里就不多讲了。

2006年10月18日于北京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0·治神

中医文化随笔10·治神

所谓治神,本是中医的一种针法,指通过调制精神,使心态专一,然后可以用针。《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了五种针法:“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biān)石大小,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大意是说,有五种针法:一是治神,二是知养身,三是清楚药物的情况,四是知道医疗器械的使用情况,五是清楚脏腑气血的诊疗情况。其中养身就是养生。

“治神”是非常重要的。《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黄帝内经灵枢·终始》:“专意一神……必一其神,令志在针。”说明了针刺治疗中“治神”的重要性。

其实,这五种方法不仅针对针灸医师,对其他医师甚至非医师同样适用。特别是急症医师在抢救病人时做到紧急而又从容镇定很重要。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治神”呢?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抟(tuán)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这里的抟精神就是治神。大意是说,我们效法天地之德,就会使自己的阳气稳固,外邪难以侵害,内心就会安祥、宁静而灵明(神明),清楚事物的规律和运转情况。譬如我们在诊疗患者时怀着一颗慈悲救人的心,自然不会浮躁。

与“治神”相反的是乱神(神明之乱)。《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大意是说,自己的内务(衣服、被褥)不整洁,好说恶语,言行不分亲疏,这是神明之乱。这虽然说的是病人的情况,但是细一分析,对于正常人似乎也适用。一个注重“治神”的人,就应该注意自己内务的整洁,衣服自然得体,起床要及时叠被子,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威仪)。其次注意言行要自制,要根据场合和与对方的亲疏程度而决定自己的行为,不要使用恶语。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大意是说, 阴阳之理是天地之大道,万物运转的纲纪,事物变化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