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部分 (第1/4页)

“如今刘璋算计赵将军未果,更兼其恩将仇报之名已经传遍西川,军心民心大为受损。主公可不遣一上将自涪陵入川,与赵将军相互呼应,以破刘璋呢?”

刘备闻言犹豫半晌,最后还是嗟然叹道:

“备昔日承蒙叔父知遇之恩,如今却要和其子为敌。备一生以仁义为本,如此忘恩负义,实所不愿也!”

诸葛亮闻言也不禁有些头疼,知道刘备又在为他的仁义之名而踌躇了,转头一看却见鲁肃也是一脸苦笑。好在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借口,尤其是对诸葛亮这种人来说,找个借口比吃饭都容易。当下摇了摇他那把鹅毛扇,诸葛亮语重心长地“忽悠”道:“主公,昔日刘焉虽与主公有大恩,但是前番助其剿灭张鲁,已然报过了。如今刘璋忘恩负义,忽施暗算。若非赵将军机警,孟达等人又尚存几分良知,只怕汉中之地以尽为其所得。刘季玉生性懦弱,必不会轻易启衅,想必是其身边佞臣如张任、黄权等辈撺掇所致。主公可与攻下西川之后,剿除奸党,既可倮西川一方平安,又可助刘季玉诛灭奸贼,诚所谓一举两得。如此岂不妙哉,又何损主公仁义之名昵?”

要是诸葛亮不愧是是千古忽悠第一人,一张嘴空口白牙,就把**裸地进犯西川,说成了助刘璋剿灭奸贼。这话刘备再一听,顿时觉得顺耳多了。当下庞统也诔道:“昔日景升公之所以托付荆州与主公,只因其深知无力执掌荆襄,若是勉力为之,难免自取其祸。对其而言,荆襄实乃祸端。今刘季玉之才尚不如刘景升,若是坐镇西川,迟早惹祸上身。主公助其平定西川,实乃救其人。若是日后西川落入曹操之手,刘季玉只怕是要死无全尸了。’

“再者,主公欲北伐,必夺取雍凉。欲夺取雍凉,必从汉中进军。然则光靠汉中之地,最多养兵五万。即便加上东三郡,亦不过七八万兵。若是调取荆州人马,一来大巴山道路崎岖,二来荆州人马尚需进取司州,未必能抽调得出。西川号称天府之国,足以养兵十万。若能夺取西川,则进袭雍凉,则易如反掌了!”

鲁肃也是发挥他大局观的长处,开始出谋划策了。

在自己这三个最能忽悠的谋臣的教育下,刘备总算是彻底放开了心理包袱。但稍一沉吟后,刘备又想起另一个问题,不由得皱眉道:

“然则我等北伐在即,如何能再去取西川昵?“刘备这话刚一出口,却见诸葛亮和庞统等人都是一叹,最后还是诸葛亮开口道:“主公,以壳观之,今年北伐只怕未必能行了。”

“这是为何?”刘备有些奠名其妙,昨说好的北伐突然就不干了呢?

“自开舂以来,春雨连绵。长江、淮河、襄水、赣水、淆水均是暴涨。亮估计,这春雨要是再下个半月,恐怕就要酿成洪灾了。”诸葛亮有些黯然地道。刘备闻言大惊,他知道诸葛亮精通天文,这种事情他说出来的,应该不会假。

“可有计策应对?”刘备有些艰难地开口问道。事实上他也知道,这种事只怕是没什么应对之策了,毕竟天灾非人力所能缓解。自己所能做的,最多也就是加强预防措施了。

果然一向胸有成竹的诸葛亮,这次也是有些谨慎的开口道:“亮已经派专人加固各处堤坝,希望能够扛住这次洪灾。同时也在堤坝按扎驻军,守护堤坝防止曹军细作趁机破坏。”

“曹操会趁机破坏?”简雍却是不大相信诸葛亮的话。

“曹操为打击对手,向来是无所不用其极,若是其入掘开堤坝水淹百姓,亦非不可能。”诸葛亮叹道。作为徐州屠城的亲身经历者,诸葛亮对曹操素来是恨之入骨的。

“不过主公亦无需忧虑,今年雨水很足,不止是主公治下,兖州、冀州和青州亦是保守连绵春雨。曹操治下诸州水利措施远不如主公,万一爆发洪灾,绝对是曹操先撑不住!”

诸葛亮看刘备面色凝重,也是安慰道。

“但愿如此,只是苦了百姓了!”刘备叹道,随即打起精神问道:“以诸位所见,我等当于此时出兵西川?”

“正当如此!”诸葛亮等人均是点头道。

刘备定了定神,随即问道:“未知哪位将军愿意领兵入川?”

“大哥,待我入川,帮你把刘季玉抓过来,押到荆南去陪伴刘景升!”张飞有些恶搞地道,众人闻言沉不住气的就已经捧腹大笑,刘备也不禁莞尔。这时却听得诸葛亮道:“主公,西川地势险要。若是只从荆州进军,则太过艰难。以亮之见,当派遣三路大军并力伐蜀,方可全功。”

“=路大军?”刘备闻言却是有些讶异,连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