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 (第2/4页)

了,还真是觉得受罪,便没留她们多少时候就打发了出去。

人一走,德宛马上软了下来,让宫女们把自己身上的累赘都卸下来,又端了水来擦了一把才总算清爽了许多。

没多久,雍正就准了诚亲王请将诸皇子中胤字改为允字的上疏,同时又把十四阿哥名字改成了允禵,一偿多年夙愿。又于十二月封了允禩为廉亲王、允祥为怡亲王、允禵为恂亲王、允祹为履郡王、已废太子允礽之子弘皙为理郡王,以隆科多为吏部尚书。

十一阿哥还是赶了回来,对着康熙的梓宫哭得那叫一个肝肠寸断,德宛在这时才第一次见识了十一阿哥对康熙居然还是有这么一点儿孝心的。

而宜妃也因为称病乘软轿见皇帝而受到了训斥。德宛听说以后只是冷笑一声,她以为现在还是以前吗?她是太妃了,宫里已经变了,她再这样下去,倒霉的恐怕不只是她,连她的儿子都落不着好处。

德宛也不管其他,只管在慈宁宫里抱着孙子曾孙子享福,儿媳妇每天来给自己请安时说上几句话,每天看着原先的“姐妹”们对着自己低眉顺目,心情很是舒畅。

一晃眼就到了雍正元年,后宫的册封正是在二月十四日。德宛虽然也知道前朝有些风起云涌之态,不过她相信雍正在当年那样艰难的情况下都能做到那等地步,如今就更不成问题了。也就一心只关心后宫了。

原雍亲王福晋乌拉那拉氏封了皇后,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和年氏都封了贵妃,李氏封了齐妃,格格乌雅氏封了顺嫔,耿氏封了裕嫔,钮祜禄氏封了熹嫔,武氏封宁嫔,宋氏懋嫔,剩下的那些侍妾里瑚图氏、喜塔喇氏、郭氏、张氏等俱封贵人。

又封了大阿哥弘晖为荣郡王,四阿哥弘昶、五阿哥弘时、六阿哥弘煦为贝勒,又追封齐妃所出皇二女为和硕怀恪公主。

过了段时间又传出了些流言出来。

一则是先皇本不欲立雍正为帝,其属意之人本为十一阿哥。两封继位和封后的遗诏都是被雍正改了的。这话虽然可信性不强,大家也不敢多说,可居然还是传了开来。

另一则是关于年家的,什么年氏受宠,年羹尧又为皇帝所倚重,若是年氏这胎生下皇子,只怕未来的嗣皇帝就说不准是谁了。

这两则流言都挺无稽的,甚至有些好笑,可德宛却一点儿也笑不出来。直接叫了皇帝过来。

“皇帝,最近宫里的流言你听说了没有?”

“什么流言?朕并未听说。”雍正脸上似乎就写了“我没说谎”四个大字。

“许是皇帝这些日子太过勤政,未必注意得到这些,还是回去好好查一查才是,毕竟咱们皇家事务被人这样胡来传来传去,实在不像话得很。”“不过,哀家看着,先帝所剩的妃嫔中,履郡王之母定嫔侍候先帝多年,很是个谨慎的,在嫔位这么多年,也该晋封了。十六和十七阿哥的额娘密嫔和勤嫔,也都是宫里的老人了,况且还生了那样好的两个孩子,也升一升吧。还有你那几个年幼的小弟弟,也要好好教导了,以后也许还能有些本事,能帮衬帮衬你们,他们的额娘你看着办吧。”对这些安分的弟弟们施施恩,也能再得几个助力。

“是,儿子也有事儿要跟皇额娘商量呢。先帝之前就说过,要太妃们随了各自的儿子住,儿子这不就来请皇额娘的示下了吗?”

“既是先帝的意思,你照办就是了。其他的还好说,就是惠妃,直郡王已经被圈了,总不能叫惠妃跟了儿子去受苦。正好廉亲王也是惠妃养大了,良妃又早早去了,不若让惠妃去廉亲王府上好了。”

“是,儿子也正有此意。”

两人不过说了些话,忙得团团转的雍正就马上又处理朝政去了。德宛并不相信这个习惯于把一切握在掌心里的人能真的什么都不知道,不过看他的样子,大约是有他的自己的考量的吧。

不过,十一阿哥,年氏,只怕会没有什么好果子吃了吧。也不知道这是那些八爷党一起做的还是只十一阿哥那一派做下的好事儿。待会儿得叫老六来问问。

雍正做事果然有效率,尤其是这种施恩于下的事情。册封后宫没几日,雍正就晋密嫔为皇考密妃、勤嫔为皇考勤妃、定嫔为皇考定妃、通贵人因其女婿策凌有功晋通嫔,还有几个生了二十至二十四皇子的几个庶妃都被尊为了皇考贵人。儿子已经分了府的可以跟着儿子出宫一起居住。

当然,雍正要施恩的话自然不会只有这么一点儿,公主皇子们也都是为大清做了贡献的,也要晋封。于是几个还尚在的姐妹们,无论是否同母所出,都晋了固伦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