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庆胜小宴 (第1/2页)

第473章庆胜小宴 突如其来的捷报打乱了整个早朝的所有节奏。 手里握着传令使千里迢迢送来的捷报,李世民笑得胜券在握,理所应当。 亲眼见到捷报的宰辅们则是纷纷松了一口气。 唐对吐谷浑的作战自然唯有胜利一个结果,但结束的愈早也能愈早的缓解压力。 朝臣则是互相面面相觑,随后便一同起身恭贺。 唐朝沿袭了汉朝的上朝礼仪,诸臣皆有坐垫可以跪坐,奏请者才需起身。 而类似这种捷报,按礼制来说是需要圣上冠华衮临两仪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才对。 但既然此时已在此宣布了捷报,文武百官也只能顺势齐齐起身,并不异口同声的进行恭贺。 对李世民来说,这份捷报又有着其他的意义。 比如若按后世之记,平吐谷浑乃是贞观九年之事。 但手刚一抬起来,李世民便敏锐的感觉到有视线锁定在了他身上。 如今的唐朝虽有阎立本的丹青圣手可以将人物风貌忠实还原,但平日的一言一行还是需要从这起居注来窥见。 这位新上任的起居郎双眼一直紧紧锁定在大唐天子身上,并同时手上不停写写画画,过分忠实的履行着起居郎的职责。 火炮乃是根据后世之图而制,名字属于现成的,不过为了区分,被李靖命名为威火炮。 那是随着他一起入殿上朝,随后悄无声息站在的褚遂良。 手中捧着这份捷报,李世民喜形于色,来来回回在御座前走了几圈也难以抑制兴奋之情。 宰辅们自不需如此,因此干脆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各自低声讨论。 但对列席的五品文武来说,此宴倒是个不错的在陛下面前刷脸的机会,因此一个个举着酒樽排着队。 集结青海欲负隅顽抗,威火炮籍天威破贼胆,从容擒伏允可汗。 若欲求精进,便需研科学之道,尚算学之法,最终必能使火药之理更加明晰,铸前所未有之朝也。 仅此一战,火药之威已淋漓尽致。 庄严肃穆的早朝开到一半变成了一场庆胜宴使得文武百官都猝不及防。 但李世民也清楚知晓: 如今唐之火药,于后世看来不啻于稚童舞剑,贻笑大方也。 但此时这封李靖所奏的捷报中,用简短的言语清清楚楚写了此战的前后态势: 抛雷则是五雷署以厚陶壶灌火药后加厚泥封,以网兜或挂绳回旋抛投以灭敌,遂得名。 出轻骑负抛雷堵截,声威震天使贼胡以为神。 出凉州兵分四路袭青海,利诱党项为向导,遂成合围之势。 骂一骂吐谷浑的不知死活,赞一赞代国公乃国之柱石,夸一夸陛下的英明神武识人之明,便是这个宴席的主要基调。 他的目标是千古一帝,怎能因这小小吐谷浑而欣喜失态? 咳嗽了一声重新梳理了心情后,李世民矜持的重新升御座,深思熟虑后重新宣布了诏命: “赐宴列席,为代国公贺,为唐庆贺。” 于是顺理成章的,一些赦诏便登时冲到了李世民嘴边,只需张张嘴便能挟胜绩宣君恩,天子威严或许变更得到最大程度的昭显。 且吐谷浑彼时多狡诈,奔逃千里,为唐之勇卒奔袭索敌不止,方才溃敌,其间亦多有侥幸。 “此战得胜多赖五雷署之物,既然代国公未归,何不称颂五雷署之功,封赏署内官员?” 魏征直白的表示了自己的不解,在他看来,五雷署之功才更值得大书特书。 如代国公李靖这般有军神之称者,古往今来才多少人? 只要五雷署功成,朝廷只需派出任意一个将军,对那胡夷来说都能算名将了。 或许从根本上解决“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这个名将困境。 这个可能性对魏征来说非常有诱惑力,但长孙无忌略微揣摩了一下便摇头: “陛下自有所考量……若此处宣布封赏,则将五雷署置于万目睽睽之地。” “如今西域未平有豺狼突厥,东有倭奴遣使包藏祸心,朝鲜半岛三国亦有联结之态。” “若称五雷署功着景钟,无异于将珠璧示于贼以求盗。” 长孙无忌针锋相对,觉得陛下并未点出五雷署之功反而是好事,否则他都难以想象被蛮夷窥伺后该有多麻烦。 “如此未免有失雄远气度,缺华夏之英气。” “玄成意思是要将火药秘辛示人,使我唐健儿受此之厄?” “赵国公此言有含沙射影之嫌!” 眼见两人脸红脖子粗,一旁的杜如晦等人也赶忙将两人拉开,并哭笑不得的劝说: “如今只此捷报,玄成何故心急?” “若论五雷署勋果,大可等代国公凯旋述功之时。” 如此这般才将两人隔开,不过对两人的争论,几位宰辅也多在心里思考了一番。 从杜如晦角度来说倒是觉得两人所说各有各的道理。 如五雷署这般功成,若不封赏难免让工匠心灰;可若是唱名称功,又难免引来四夷刺探其秘,若一个不好便形同资敌。 而这其中,看来也需与陛下寻一个两全之法才行。 不过此事自然不需急于一时,毕竟就如先前所言,离李靖缚贼酋返京尚早,时间尚还宽裕。 庆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