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天子大蜡八 (第1/2页)

好书推荐: 抗战之野战独立团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蜀汉篇第370章天子大蜡八“武帝竟还有如此功绩?” 李世民发现自己此前对文治的理解还是稍显狭隘了一点。 重农业,修水利,太仓满溢,民治久安,是文治。 兴吏治,开互市,国用足够,内外无患,也是文治。 只不过没想到,如今看来,这定历法,统风俗,使四海能同庆,命千秋祝同时,亦可称文治。 不过旋即李世民便也明白过来: “这定风俗之事,也唯有武帝可做得。” 毕竟对此后辈已经说得再明白不过,卓越的武功才是实现这一切最有力的保障。 南北不分胡汉,天下皆沐汉风,此等宏业的先提条件便是以武力,让夷狄以华夏为尊。 长孙无忌立马紧紧跟上: “陛下既无穷兵极武使万民疲敝,也未有士卒雕瘁使寇不为衰。” “且如今年富力强,定可兴不世武功,定西域撼海波,以唐名勒天下,颂武功而兴千古文治。” 这番毫无保留的话顿时令所有人侧目: 您未免太有作为外戚的自觉了吧? 杜如晦刚想说些什么,魏征便已先他站了出来表示不敢苟同: “元狩三年时,桑弘羊行盐铁官营之策补国库亏空,次年冠军侯封狼居胥。” “有不世武功时,便已有穷兵黩武之态,陛下宜自省,不宜凭光幕而自满,仗千古之名而自得。” 长孙无忌脸上依旧笑眯眯的,对魏征拱了拱手并无意见。 李世民刚才听长孙无忌恭维扯出来的笑脸顿时有点发僵。 好在魏征并未说完: “陛下既冠千古雄名,合该以此为进,如此方能治比尧舜也。” 杜如晦顿时心中有点讶然: 我当汝为犯言直谏之臣,想不到竟能说出比尧舜之辞曲意奉迎,真乃看错你了! 李世民则是赶忙谦让,毕竟如今为帝方五载而已,臣子如此所言岂不是将他架在火上烤? 等到此处尚歇后,长孙皇后凑到李世民身旁轻笑道: “妾身有听闻说魏征言辞如刀铁,为何反倒多见妩媚之言?” 李世民顿时无奈,首次感觉肩上有了几分压力。 …… 赵匡胤高声辩解道: “什么叫欺负孤儿寡母?” “郑、曹、纪、蕲四王皆封,于那周太后更是逢年过节多有关照,如何称得上欺负?” 对官家的高声所言,小黄门们自是什么都不敢说,赵普眼观鼻鼻观心,恍若未觉。 赵光义嗤笑一声——若不是欺负,那倒是说清楚这柴宗训为何二十岁便病死? 而且,兄长作周点检使之前,那京师汴梁传唱的“点检作天子”歌谣出于何处? 再说如今有风闻之语,称周太后宜出家。 赵光义不清楚周太后是否精研佛理才宜出家,只知道这位前朝太后若是真的出家,确实挺宜自己兄长便是。 不过当然,这份嗤笑只能藏在心里。 至少在表面上,赵光义脸色都有一点不作伪的愤慨了: “官家严敕军士而不剽劫,使人心不摇四方宁谧,岂不胜那些纵兵大掠之王朝更替百倍乎?“ 赵匡胤心情复杂的点了点头。 这份复杂既有旧事被揭起的羞赫,也有惊觉自己后世名声似乎也不如何的哀叹: 前面还在嘲笑那唐太宗呢,没想到轮到自己…… 【基本可以说,《太初历》不仅仅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礼法,同时还是一份古代的过节指南。 除了定下过年时间之外,《太初历》另一个作用就是定下了腊日。 腊日,即腊祭之日。 从三皇五帝起,处于农耕时代的上古先民时便逐渐形成了十二月进行祭祀的传统。 既是报答农神庇佑,也是为了展望来年丰收,并祈求大家都能过个好日子。 这个祭典,夏称清祀,商呼嘉平,周定“蜡”之名,直至春秋战国时,《礼记》中已经对蜡祭的对象、祝辞、流程、着装、表演做了详细规定。 就如咱们中国的节日往往离不开吃一样,腊祭也是一样,在结束后会举行盛大的宴飨之礼,因此腊日也与吃联系到了一起。 这套祭典流程因为祭祀先啬、农、水庸、昆虫等八种神,故而又有名“天子大蜡八”。 在汉代之前,蜡祭只是规定在十二月,但具体哪一日就属于各执一词,直至汉武帝觉得不行,直接在《太初历》当中规定冬至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在这一天行腊祭。 祭祀的对象也从四方八神发生了变化,与先秦时皇家专祭宗庙的另一种蜡祭进行了融合简化,变成了祭五家神以及先祖。 不过因为冬至日的时间一直是变化的,偶尔会因为冬至日比较靠后导致腊日落到正月里去,与腊日在腊月祭祀的传统发生了冲突,因此在南北朝时干脆确立为腊月初八。 另外在魏晋南北朝时还有另外一件事,那就是佛教开始大规模进入华夏。 而就如我们所知的一样,佛教为了在华夏落地生根一直致力于本地化。 腊八虽有大飨的传统,但古时多的是连衣食果腹都困难的贫苦流民,寺庙于是便在这一日米果杂成为粥,冠以庆祝释迦摩尼成道日的名义,广施饥民以作功德,故有腊八粥之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