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煤炭抗寒 (第1/1页)

好书推荐: 一步惊仙 乱世大商人

十一月的长安落下了第一场细雪。 一个少年人裹紧了衣服,迈进太学的大门眼睁睁看着一阵寒风打了旋儿,在地上卷起了些许雪末。 这般景象让他犹豫了一下,选择改走连廊以避风雪。 如今太学已经不像玄德公初临长安时空旷。 工匠,学子,以及还有趁着农闲时过来打听有没有新的种田或御寒之法的百姓,将这座修葺过的太学挤的满满当当。 少年人在其中穿行,看着那些对身边落雪浑不在意,迎着寒风也自若交谈的——这多半都是雍凉关中本地人。 与其相对的便是另一拨人,或于连廊伸手好奇接雪,或在院子里走来走去听着鞋底将薄雪压实的咯吱声——这多半都是如他一般的益州来人。 不过……根据结识的关中朋友的说法,等到了十二月,这雪还能大上数倍,不知会是何等景色。 而且不知这大雪落下之前,长安能储备多少煤饼? 脑袋里转动着各种各样的计较,脚下不停穿过两道连廊,最终拐入一间偏殿后,寒风被隔绝在了外面。 不过昏暗的室内让他轻轻皱了皱眉,将手中书信放下后,第一件事便是将那灯芯修剪了一下,室内的昏暗也霎时被驱散。 灯光的变化也让专注于手上算经推演的鲁肃醒了过来,一抬头便笑道: “狐笃,你来的正好,帮我看这解鸡兔同笼之思,对也不对?” 狐笃回头笑道: “鲁博士,这算题又非高深,且如今有穿珠算盘相辅,如何能错?” “哦对了,某大父做主,已为我复马姓,取忠名,以警不忘玄德公之恩嘉之情,表字德信以为立身之本。” 说着狐笃…马忠将拿来的书信放到了鲁肃的面前: “鲁博士,上郡复信,应当是半年前所询之事终于有了消息。” 鲁肃面上一喜,一边拆信一边道: “马忠马德信,倒是个好名好字,汝大父此虑,应当是为了科举之故吧。” 马忠点点头确认道: “参科举乃某之愿亦乃大父之愿,若得玄德公所器用,彼时再更名颇为麻烦,故而趁此时更姓名。” 鲁肃明了,不过总觉得这名字好似听庞统说过似的…… 手一抖将取出来的信纸展开,借着光亮一边研读一边轻叹: “若能有电灯……等等…” “祋祤县山果出煤炭也!” “上郡亦称,其地露天煤炭广有十里,皆俯拾可得?” 马忠还在思索鲁博士的说的电灯是何意呢,便被陡然升高的声调给吓了一跳。 眼前的鲁博士面色狂喜,一点都没有往昔江左君子的翩然之态。 马忠对此也能理解。 如今长安所用煤饼,大部分乃是江州采成都制汉中运,另外部分则是汉中雍凉零散所出。 此物于益州时用于燃火,或冶铁或煮糖或熬纸浆。 经玄德公用作军备在渭河谷道大胜之后,煤饼的驱寒之用便前所未有的凸显了出来。 据马忠所知,玄德公入长安后便一直有在差遣人手找寻关中出煤之地。 根据诸葛先生所讲,董卓挟天子西迁长安之前,洛阳的少府官作倒是有用煤炭,但那些全都是产自山阳等地,关中自是指望不上。 “那祋祤县位于何处?”马忠好奇。 鲁肃神色振奋: “长安北去百五十里而已!” 于是马忠也跟着一起开心起来,百五十里就意味着只需过了这个冬天,明岁起长安煤炭所用便足以自足。 这长安,亦可繁盛如成都? “那上郡…?”马忠追问道。 鲁肃面上喜色稍歇道: “长安北去须千里之遥。” 那便是暂时指望不上了,或可留于子孙吧。 鲁肃沉吟一下道: “劳烦德信。” “将此信送与诸葛军师。” 马忠领命而去。 他虽未加冠,但心思活络且出于成都小太学,也算出自孔明先生门下,加之家境贫寒,故而趁着长安初定太学人手短缺时讨了一份生计,如今颇受鲁肃器重。 至于这煤炭的勘探,则是因为早些时候太学亦有出人跟随,故而如今会有回信相告。 一缕冷风趁着马忠离开时从门缝溜了进来,慌不择路与灯火撞到了一起,引得一阵光影摇曳,让鲁肃呆愣了一下。 犹记得去岁此时,他还因孙侯骤然行事诡谲而心焦。 如今年关又将至,胸中所想心中所思,皆与过去四十年大不相同也。 至于江东诸事,早已经顾不上了。 大汉四百载以来首次的正式科举,将要经他之手正式推行。 玄德公期盼以此制,作为对曹贼招贤令的有力回击。 孔明则是希望能以科举试刀,抑豪强扬寒素,试行与后世历史截然不同之法。 至于他自己……鲁肃摇摇头在心里笑自己想的太多。 伸了个懒腰并重新挑了一下灯芯调整亮度。 一手拿着算经,一手使着穿珠算盘,旁边还摆着孔明相赠的对算经的注解,鲁肃再次沉浸入学习状态。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