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什么叫兄友弟恭 (第1/2页)

状元马周对朝会的激烈程度是有所预料的。 但从未预料到的是,陛下于朝议上的表现,亦不输于战阵。 不知为何宰辅公卿俱都一言不发,就连此前颇为好言语的魏征魏秘书也偃旗息鼓。 余下的百官在朝议上堪称无陛下一合之敌。 毕竟这均田令虽是承隋制,但唐行此制乃是从武德七年始,至今还不足八年。 且陛下亦婉言,称青海道之新均田令亦为试行,若民怨尤大则或复旧制也犹未可知。 以及在言语交锋间陛下还不忘翻旧账:朕当初要打吐谷浑时众卿家可不是如今这般态度啊? 眼看着陛下或义正辞严或冷嘲热讽,在没有宰辅撑腰的情况下,百官也只能无可奈何的请陛下勿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以天下社稷为重勿忘永业田之重云云。 朝会草草结束,但马周心中疑惑反倒更甚。 仗着曾入甘露殿与宰辅们谈笑风生的过往,他选择了最为简单直接的解法: “还请杜尚书为我解惑!” 两人在尚书省寻了一间静室后,眼看着杜如晦有条不紊的煮茶,马周先按捺不住了: “杜尚书,长安市井称陛下不顾生民计,余不以为然,然奈何……” 话还没说完,杜如晦便摇了摇头哂笑道: “生民计乎?私户计乎?” 马周没法回答,但隐隐好像已经看清了此次非议的核心。 杜如晦也不卖关子,一边煮泡着茶水一边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道: “乡里之地,民弱而豪强,豪强夺田能百法巧取,故兼并不绝。” “故而若欲久社稷,唯有保民抑强。” 马周默然,他幼年父母早亡又经乱世,杜尚书所说他皆亲眼见过,可称感同身受。 杜如晦将茶水倒入杯子,稍微潎了一下浮沫,将其递到了马周手中。 只需略微提点,马周便已想清楚了其中关节。 青海之试行法令,陛下所试的是令黎民为天子佃农,使豪强兼并百姓土地便等于夺天子之田,使其不敢妄动。 这个尝试有着肉眼可见的弊端,比如若是遇昏君称帝,为祸恐怕能近乎炀帝。 比如这传家田除了不能卖之外,与永业田无异,但必为百姓不喜。 而且这般行事,必使豪族大姓担忧陛下夺其万亩永业田……不过这般考虑就远了。 等马周回过神来,静室内的杜如晦早已不见,就连手中的茶水也已经变凉。 自嘲一笑,饮罢凉茶,马周按按腿重新起身,他还尚有公务需处理呢。 静室的屋门拉开,午后的阳光再无阻碍洒了进来。 …… 汴梁皇宫内守卫森严的偏殿中,赵匡胤来的是最早的。 令内侍掌灯,将一些从垂拱殿带过来的奏折摊在与这间偏殿格格不入的石桌上,赵匡胤眯着眼一字一句看过去,然后细细思量一番后,给出自己认为恰当的批示。 就这般不知过了多久,一声道喜将赵匡胤从办公状态唤醒了过来: “池州得破,当为官家贺,如此于采石架桥渡江,则江南可定,国主可除也。” 赵匡胤揉了揉眼睛,这才发现不知何时已天光大亮,说话的乃是赵普。 挥挥手示意内侍熄了油灯,赵匡胤打了个哈欠将面前的奏折整理了一番方才笑道: “李煜好声色而喜浮图,日日高谈而不恤政事,自敌不过曹国华这般善战之将。“ 赵普恭维道: “江南既望,则官家一统天下又进一步也,稍后或可将此捷报与诸葛武侯也。” 赵匡胤想也没想便拒绝,说实在的即便是现在将那李煜捉了过来,他也不觉得有什么好炫耀的。 三年前他攻陷兴王府迫刘鋹投降后,那李煜上表降制去国号自称江南国主。 那时赵匡胤心下就明白平定江南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如今曹彬曹国华势如破竹,只能说他当时的判断一点错都没。 示意赵普不用再多说,赵匡胤唤内侍过来打水洗漱了一下,方才问道: “什么时间了?” 赵普微笑:“已近巳时,想来晋王快至矣。” 赵匡胤点点头,此前光幕降临皆在巳时一刻,今天想来应当也不会例外。 赵普的判断倒是没错,几乎就在外面的内侍官宣至巳时的同时,赵光义也迈进殿中。 三个月过去,赵光义面色略微憔悴了一些。 赵普在一旁从心下比较了一下,觉得晋王气色即便憔悴一些,也还是好过官家。 他看的明白,虽然官家对那李煜颇为不屑,但从上月命曹彬偕潘美领十万大军出荆南开始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时时刻刻都在关注前线军情。 不过昨日池州告破,等到依照计划占领采石架桥渡江,那江南之定便可称板上钉钉了,如此一来官家应当可以松口气睡个好觉了,让气色好一点。 之所以惦记这个,是因为赵普上个月还与同僚开玩笑,询问对方武侯、太宗、官家三人有何共通之处。 当时同僚开玩笑的说或都积劳成疾,这随口所言反倒是让赵普有点心惊胆战。 毕竟他之荣辱,皆系于官家,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赵光义依礼给兄长问好,赵匡胤脸上笑意更盛,颜色和煦的拉着弟弟嘘寒问暖。 赵普归京之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