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中兴诸将 (第1/2页)

好书推荐: 一步惊仙 乱世大商人

汴梁殿中赵匡胤苦笑,赵普建议道: “等官家平北汉功成……“ “俺知晓,当是修缮河堤疏浚旧渠之事。” 赵匡胤吐出一口浊气抢先道,眼看赵普点了点头才继续道: “俺记得…那石敬瑭时河决酸枣,没过两年又决滑州溢酸枣。” “相较于前唐,这黄河确实愈发不太平了。” 浅浅叹口气,赵匡胤此时倒是有了几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此前与赵普的雪夜商议只是考虑到了打天下这一步,但如今后世推到他面前繁杂的治学、黄河、科举等事无不说明了治天下更难。 于是赵匡胤也萌生出了想法: 而看着那岳飞与韩世忠的配合,赵匡胤思索着前唐的武举之制,琢磨着应该将其改改好将这等英才早早提拔出来。 另一个被誉为中兴将的张俊则有明州之战正面打残金军的四千先锋精锐,后面淮西之战就不说了,前面打的还挺不错结果后面脑抽想要贪功结果导致六万宋军全军覆没,自解兵权。 更直白的说,就是武将们终于可以挺直腰杆不用当狗了。 “这岳飞北伐之态,竟与孔明隆中对颇有几分不谋而合之意。” 次要原因也还是赵构惹出来的:南宋建立之后赵构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以抗金为名加税,南方即便富庶也不是这个刮法,所以福建路江西路湖北路先后爆发农民起义。 用比较书面的话说就是打破了金人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金国活捉赵构的打算云云。 首要原因当然还是赵构想要求和的意向在金国那里热脸贴了冷屁股,搜山检海当中金国活捉赵构的意图十分明显,赵构本人又不愿去五国城这个战俘营跟徽钦作伴,只能选择暴力拒捕。 而最要命的便是岳飞在听闻金国有意把钦宗儿子放回来之后,异常冒失的参与进了立储之议引得赵构不快,现在学者一般认为赵构和岳飞的矛盾也是就此加深的。 一心一意偏安苟生的昏君与锐意北伐名将之间的矛盾注定没法化解,这也是南宋初最令人意难平之事。】 而且赵普更是模糊回忆起来,官家召自己同观之前,似乎确实说过前唐的白江口之战,赞水师之势,还说了有关海疆的零碎言语,但因为彼时并无内侍记录,官家说的又不是很明白,兼之当时初见光幕太过震惊,故而暂时将其放到脑后。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南宋这个已经残缺的宋朝也终于爆发出相当耀眼的余晖。 另一方面,金国的掌权人更替,主和派占据上风开始与南宋接触,南宋的主和派文臣积极斡旋,重振士大夫以文驭武的荣光,软脚虾们义不容辞。 “可惜这岳飞去投了军伍。” 建炎南渡之后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赵构废除了对官员的大多数赏赐,但唯独保证了武将的俸禄稳定发放,甚至还偶有补贴,这在北宋也是难以想象的。 绍兴六年(1136年),在当时北伐主帅张浚放弃进攻的情况下,岳飞孤军北上长驱伊洛,并最终面对伪齐连战连胜,商州和虢州收复,其余攻克地区在缺乏支持的情况下只能放弃,此为第二次北伐。 赵普则是将注意力放到了“大船”上,相较于兵卒之异,这是宋毫无疑问优于金的地方。 简雍更是叹息: “这金军不教人活,这苛捐杂税也不教人活,对百姓来说这南宋与金军何异?” 相较而言还是曾与岳飞一起见过伐辽取燕闹剧的良家子吴玠要更加稳重,先是在建炎二年作先锋官于青溪岭大败金军,随后被授都统制,奉命统领西部战场御守川蜀重地与金人鏖战四年,先后取得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三战胜利,让金军最终不得已放弃了先取川陕的构想。 而其中最亮眼者当属岳飞,收复建康之后岳飞靠着功赏慢慢经营岳家军,最终五年后拉起了自己的北伐序幕。 于是厅内也愈发沉默,法正抬头摸了摸下巴上的短须看着光幕上的地图,忽然道: 听起来像是个笑话,但在场的人要么是真种过地的要么也是识得民生疾苦的,因此一时间也没人真能笑出来。 糜竺居然认真思考了一下道: “那想来还是宋政更凶猛,毕竟那金军不过是让幽州一切还于宋前的旧时,便兵不血刃夺城,可见一斑。” 刘备顿时睁大了眼睛不解: “这宋都收了多少赋税了?莫非真要对百姓敲骨吸髓不可?” 他不是天真的人,自不会认为这南宋开国会好心免掉所有既往苛捐杂税。 岳飞的前三次北伐都是对伪齐的作战,但连战连捷的态势下已经有了精兵的样子,北伐可期。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赵构也跟武将们达成了一点默契: 首先授予了诸将拥扩军权,岳家军韩家军等陆续出现。 其次最重要的就是武将们拥有了领兵作战的权力,而不用再被不懂战的监军指手画脚。 那便是说这南宋百姓经历了两次变法暴增的赋税,又多了这抗金的杂税,虽不知其数,但必然是不会少的。 “难怪其人对诸葛丞相多有钦佩。” 绍兴四年(1134年),岳家军兵出襄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