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2/4页)

楚穆王商臣弑父自立后,在位了十二年,这一时期(…625…614)与楚成王后期(…632…626)、楚庄王前三年(…613…611)合起来,是楚国历史上的一个过渡时期,由楚成王的初步扩张到战略收缩再到楚庄王的大力扩张时期。这一时期长达二十余年。穆王时期,对外拓展方面,主要是三年(…623)灭江、四年(…622)成大兴(子玉子)、仲归(字子家)灭六(今安微六安北)和公子燮灭蓼(今河南固始东蓼城冈),八年(…618)穆王亲伐郑与公子朱(息公子朱)陈,派遣椒举聘鲁。九年楚与陈、郑、息之会,及复与蔡侯厥貉之会,十年伐麋。十一年夏围巢(今安徽省巢县,偃姓)。还有就是拉拢鄀,六与蓼、江,都是汉东小国。从汉间到中原,穆王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楚成王时期的大部分势力范围。

因为,这时期,正值晋襄公(名欢,…621卒)季年与晋灵公(名夷皋)赵衰之子赵盾执政时期,于是, “晋君少,不在诸侯”(《左传》文九年范山语),赵盾多数时候要巩固其执政权位,内部还有诸多不稳定因素,楚穆王八年(…618)晋杀其大夫先都、梁益耳、箕郑父、士縠、蒯得,还有士会奔秦后诱而杀之。此外,秦晋继续连连作战,晋灵公二年(…619)、六年(…615)秦伐晋,四年(…617)、六年(…615),晋伐秦,晋对中原有些力不从心。这可以从二年(…624)伐江、八年(…618)伐郑可以看得出来,楚师伐江,晋先仆伐楚以救江。同年冬,周王叔桓公与晋阳处父伐楚以救江,在方城,遇上息公子朱,未战就退军了。结果听任楚在第二天灭掉了江。楚师于狼渊伐郑,也类似,晋纠结鲁、宋、卫、许等救郑,可是郑对晋也不太相信了,依然与楚平。

于齐,这时是齐昭公(名潘,齐桓公子)时期(…632…614),内无良臣,小人当道,齐政坏矣,且内部矛盾重重,齐桓公的几个儿子间都想着找机会争夺君位,无心也无力称霸,在外事上,主要是与晋合作,虽然还谈不上,晋的附属国。但同为中原诸侯,自然有一致对楚的意愿。秦更不用说了,忙于与晋的战争,历史的上秦晋之好,并没有维持几年。说来有些讽刺。秦穆公死后,陪葬了大批的大臣,秦也因此沉沦下去,无意也无力东向。

于楚方面,并没有大的内乱,楚人似乎对弑君不大追究责任,只要即位了,就可以继续统治,没有中原诸侯那么讲究和不平衡。不过,史上没有过多的记载,或许有,或许没有。本来城濮之战,并没有怎么伤到楚国的固有实力,只是一时失败,楚成王采取了避晋锋芒的策略而已,因而,只要晋无力顾及诸侯,楚就恃机北上。

我们来比较一下,楚穆王时期与楚成王时期的在中原的势力范围。城濮之战前,楚的盟国有,鲁、卫、曹、陈、蔡、许、郑,宋也有段时间附楚后来才背楚亲晋。穆王时,蔡早就附于楚,郑、陈先后被征服,宋看到陈郑先后服楚,也不得不服楚。鲁与接受楚国的使节。这时期灭了四个小国(江、六、蓼、),把楚的版国直接扩张到了汉东淮南一带。到楚穆王后期,值晋无暇顾及诸侯,是时,楚的已基本恢复楚成王时的影响,在版图上还超过楚成王。只是,楚穆王还没有举行盟会,就死了。

然而,这时期,楚对中原诸侯的征服并不稳固,由于陷于亲楚,则晋攻之,亲晋则楚攻之的恶性循环,为了自保,这些诸侯大都做好了两手准备,或亲晋,或平楚。楚穆八年伐郑,郑惧即与楚平,后在楚穆十二年(…614)又与晋平。十一年,群舒叛楚,楚又派子孔伐执舒子(名平)。这一时期,只有鲁一直亲晋,但也允许楚椒举来聘。

楚令尹更换方面,子上过后,大孙伯(成大心,子玉之子)继,卒后,成嘉(子玉子,大心弟)继。终穆王之世,助其弑君的潘崇,并没有得到令尹的高位,但为之仿周制始设太师一职,掌环列之尹(此官若汉之卫尉,王宫警卫之事)。可见,穆王尊之但并不重用之,《史记》载“掌国事”,为“相”,并不准确。当然在物质方面的奖励还是大大的有的,作为报偿,穆王奖赏他太子宫里的众多财物,包含了土地与奴隶。 。。

一、鸣将惊人(2…1…2)

一、鸣将惊人(2…1…2)

在简要回顾了楚穆王时期的一些史实与形势之后,现在,我们要去见识一下历史上一个很有名的人物。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就是说的他。与晋战于河上,大败晋军,报城濮之役的是他,问鼎周郊的是他,让郑君效微子、许君肉袒而降的也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