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4页)

产生新的投资信念,并继续改变金融市场的走向。由于投资者不可能获得全面完整的资讯,他们投资所依据的是“投资偏见”,这些“投资偏见”是金融市场运转的根本动力。当“投资偏见”零散的时候,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是很小的,当“投资偏见”在互动中不断强化并产生群体影响时就会产生“蝴蝶效应”,从而推动市场朝单一方向发展,最终必然反转。

导读二(2)

既然人们的非理性行为经常会制造泡沫和破灭的周期,那我们就需要学会泡沫化生存。《靠“动物精神”实现泡沫化生存?》一文强调,在中国的发展阶段里,泡沫之后是会出现调整,重要的是调整之后会怎么走。中、美、日是一个很好的比较。美国泡沫破灭后一般要经历一段长时间的负增长,经济才能重拾升势;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也经历过多次泡沫破灭,但经济很快反弹,而20世纪90年代的股市、房市崩溃后,直到现在也未真正走出困境;中国在这次危机中经济只有极短的下滑(但仍是正增长的),随即便出现了快速复苏。这可能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所决定的。美国经济一直是处于世界经济最前沿,它主要依赖创新来推动增长。这使得其增长相对较慢,但由于其技术不断进步,经济最终还是可以继续向前。日本在高速成长时期,通过模仿取得了很快的发展,虽然成为一流经济体,其创新脚步却未能跟上,因此其经济繁荣也就难以持续。从中国目前的状况来看,主要还处于日本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发展状态,此时,即便泡沫破灭,也会很快反弹起来。

在主要经济体处于大缓和的背景下,作为高速成长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自2003年以来承受的通胀压力大于发达国家,而在雷曼兄弟破产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降温,对“二次探底”和通缩的担忧有所增加。“宏观经济之问”中的第二组文章,对国内外宏观经济“过山车式”的转换作了跟踪研究。

在2003—2008年10月的这一轮经济上升周期中,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通缩氛围逐渐被通胀和过热格局代替,经济中充溢着过剩的流动性,以股票和房地产为主的资本品也出现幅度惊人的价值重估。2008年初,南方出现了大面积冰冻雨雪天气,在短期内提升了物价。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也减少了生猪等农副产品的供给,对物价造成扰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在2008年二季度上涨超过8%,其中食品尤其是猪肉价格上涨最为明显。

物价的明显上涨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为此有关部门在2008年初启动了临时价格干预措施,限制粮价、食用油价格、蛋价、肉价的上涨。《管制能管出和谐物价吗?》对此作了标准的经济学分析。物价管制只能在短期内起到作用,对缓解通胀预期也有帮助,但却使价格信号失真,降低了未来的供给,从长期来看是没有效果的。幸运的是,物价水平在2008年中以后开始回落,管制也就失去了必要性。

除了一般物价上涨外,房价的大幅攀升也引发了大范围的讨论。不少观点认为,由于消费者物价指数没有包括房价,中国的通胀率是被低估的;房价对居民生活影响巨大,而消费者物价指数覆盖的范围太窄,因而消费者物价指数应该包括房价。不过,虽然在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统计中,住房类支出的权重可能需要上调,但在国际上房价本身都是不包括消费者物价指数里面的。此外,有观点认为,房价上涨必然会带动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因而消费者物价指数应该考虑房价。我在《消费者物价指数应该包括房价吗?》一文中指出,房价和消费者物价指数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很多经验显示,房价明显上升时期,物价也可能保持平稳。 。 想看书来

导读二(3)

此外,中国的物价上涨有其国际背景。一方面是输入型的物价上涨。《马尔萨斯幽灵重回地球?》和《高油价、国际福利分配与宏观经济理论演进》两篇文章对国际粮价和石油价格的巨幅波动及其影响作了分析。另一方面,国际上也有声音认为,中国向全球输出了通胀。《中国在输出通胀吗?》一文回应了这一质疑。文章特别提到,2007年上半年中国服装出口的美元价格同比上涨了4%,这与同期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大体相当。

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之后,美国次贷危机迅速升级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急剧加大,经济增长和物价由此进入下降通道。为应对危机,国家在2008年11月以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和产业振兴计划,财政支出和信贷规模大幅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