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部分 (第2/4页)

还故意绘型绘色地把当初那件事的情况给大家讲了讲,最后叹道如果不是那位市长过于自信,疏忽了一些小环节得罪了人,这件事就肯定成了。可正因为这个小疏忽,反而导致最后的失败,说起来还真有些可惜了。

看着他们和演戏一样装模作样,周利文心里暗暗好笑。他其实故意不正面回答,避重就轻主要是为了杰利公司的项目,逼迫对方表态。而现在倒好,李近山同样也使出了这么一招,以这种方式告诉周利文,只要他给他们主意,甚至指出一条安全可行的路,那么在杰利公司的项目上他们就会出手,以完成交换。

周利文也不心急,继续和他们东拉西扯一番,说了些没有丝毫营养的话。接着他突然对文司长文了几个问题,这问题都是针对他们委员会的政策询问,当然不是什么机密,只不过是想做一下确认。文司长先是迟疑了一下,随后很是坦然地回答了这些问题,等听完后周利文点点头,笑着对他们道:“国内房地产的发展至少这几年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动,毕竟按照各地GDP的比例来看,房地产业已经成了地方的支柱,何况现在地方债的数额越来越大,中央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可能来一刀切,这样做会出大事的。所以我觉得房地产业至少还能继续搞上几年,这就是我的初步看来,不过说明,我只是一家之言而已。”

魏子在一旁点点头,神色凝重道:“这些其实我们也知道,而且近来有不少人对于房价的问题很有非议,说句实话,中央对此的分歧也非常之大,这也是我们尤其顾虑的方面。”

周利文微微点头表示理解,想了想后道:“有分歧就会有行动,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在我看来,在一线大城市房地产市场还是比较稳妥的。别的不说,就说现在的沪海吧,三哥,刚才我进来的时候就提到了沪海的发展,我久在海外,你也许比我更清楚这些年沪海的人口增长幅度是多少吧?”

听周利文说到沪海的人口增长幅度,李近山先是愣了愣,仔细想想后苦笑着说道:“这个按照官方统计,十年前沪海人口是1000万左右,再加200至300万的流动人口。现在人口基数已经增长到了2000万左右,流动人口大约在500万的样子。”

“呵呵,官方统计,如果说非官方统计的准确数字呢?总人口是不是已经突破了3000万?”周利文似笑非笑地问。

李近山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尴尬地笑笑而已。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自从提出沪海是全国的沪海后,沪海人口增长幅度就和坐了电梯一般飞速,其涨幅甚至超过了房价的增长。如果真正按照人口数量去统计核实的话,整个沪海目前人口别说是3000万了,估计早就超过了3500万以上。其实,不仅仅是沪海一地,就连京城和花城这些一线城市都是如此,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导致城市人口基数不断膨胀,整个城市快已经不堪负重了。

“欧洲的一个小国人口基本也就是几百万到一千万左右,就连整个法国也只有6400万。可现在这么小的一个沪海,如果再加上京城和花城几个一线城市,总人口几乎快和一个日本的人口数量相等了。这么巨大的人口密度,你们觉得对于房地产的影响会小么?当然,这些是特例,除去一线城市外,那些二线甚至三线城市的人口流失也是异常严重的,同样在房地产开发的大幅度投入中,两者所造成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周利文的话让三人沉思起来,随后都默默点头。周利文说的没错,国内一线城市人口曝炸,二三线城市人口萧条,两者相比其对房地产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如果从这个方面来看,就算中央要调整房地产市场政策,或者说市场决定房地产的投资前景,那么最开始导致出问题的也就是二三线城市,至于一线城市至少近期是不会受到影响,假如人口增长幅度还在继续,那么也许对于一线城市的房价推动还会起到进一步的作用。

“那么周老弟,依你看,最终会在什么时候产生问题?”李近山想了想后又问。

“呵呵,这个嘛,我又不是神仙,几年后的事我怎么判断得准。”周利文哈哈大笑了起来。

李近山一听也乐了,连连点头称自己疏忽了,接着拿出手机当着周利文的面拨了个电话,也不知道对方是谁,只听得李近山喊对方叫严书记,虽然称呼对方为书记,但在话语中听起来是李近山掌握着主动权,他在电话里明确对严书记道,关于杰利公司项目的情况有关部门很是关注,希望杰利公司能够谨慎选择合作伙伴,以免选择不当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不过,在最后,李近山提了提周利文的投行和美国一号国家银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