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4页)

老板,士是白领,庶人是员工?

■ 大约如此。

□ 他们不平等吧?

■ 不平等。天子地位最高,权力也最大。按照规定,当时天下各国的国界和疆域,都由天子划定;首任国君,也由天子指定(以后世袭)。天子还有权对不听话的国家进行修理,向发生战争的地区派遣“维和部队”。

□ 有点像联合国。

■ 比联合国权力大多了。天子之下,诸侯与大夫也不平等。诸侯地位高、权力大、资产多,是君;大夫地位低、权力小、资产少,是臣。同样,大夫与士,也不平等。诸侯之于国,大夫之于家,都既有产权又有治权,士就没有这些。

□ 如此不平等,那又怎么维持呢?

■ 靠两个手段,一个叫“礼”,一个叫“乐”。礼的作用,主要是明确等级,维持秩序。这些等级,都有严格的规定,和鲜明的“可识别标志”。比如平民(庶人)不可以戴帽子(冠),只能戴头巾(帻);士可以戴帽子(加冠),但不能加冕。天子、诸侯、大夫,既可以加冠,又可以加冕,都“冠冕堂皇”。但他们“冕”前面的“琉”(珠串)不一样多,天子十二琉,诸侯九琉,上大夫七琉,下大夫五琉。士没有冕,当然也没有琉。诸如此类的名堂还有很多,衣食住行,言谈举止,都有规定。一旦违反,就是“非礼”。

叁 急病撞着慢郎中(3)

□ 谁记得住呀?

■ 所以要有专门人才负责管理。孔子代表的“儒”,就是这样一些“礼学家”。不过这些规定虽然烦琐,归根结底却只有两条,一是级别,二是规格。高级别的使用了低规格的礼仪,是“丢份”;低级别的享受了高规格的待遇,是“僭越”。这都是孔子不能容忍的。比如鲁国的大夫季孙氏,使用了天子才能享用的“八佾”,也就是八八六十四人表演的歌舞,孔子就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气得吹胡子瞪眼睛。

□ 季孙氏应该怎样才对?

■ 四佾。也就是三十二个人,或者十六个人,排成四行。如果是诸侯,就六行,每行八人或六人;如果是士,就只能两行,每行八人或两人。反正必须讲级别,讲规格。

□ 讲级别,讲规格,爽吗?

■ 有人爽,有人不爽;少数人爽,多数人不爽。所以还要有“乐”。

□ 乐是什么?

■ 乐有两个意思,一是音乐,二是快乐,加起来就是“音乐般的快乐”。它的作用是调节、平衡。讲级别,讲规格,不是不爽吗?那就请你想想音乐。在一部音乐作品中,所有的乐音,哆■咪发嗦啦嘻,一样高吗?一样长吗?一样强吗?不一样。还有音色,也不一样。一样,就不是音乐了。可是这些音高、音长、音强、音色都不一样的乐音,放在一起,却又很好听,也很让人愉快。为什么呢?和谐嘛!和谐,是大家都向往的。既然要和谐,那你就不能把所有的乐音,都弄得一模一样。

□ 这是谁的理论和主张?

■ 周公。他的一大发明,就是用礼来维持秩序,用乐来保证和谐。具体地说,就是礼维护等级,制定规格;乐调节情绪,平衡心理。这就叫做“乐统同,礼辨异”。这样一种制度,就叫“礼乐制度”。

□ 所谓“礼坏乐崩”,就是礼也无法维持秩序,乐也不能保证和谐了吧?

■ 正是。所以孔子的“救市方案”,就是“克己复礼”。

孔子的苦口婆心,只能是对牛弹琴

□ 什么叫“克己复礼”?

■ 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克制自己,回归周礼”,另一种是“亲自实践,履行周礼”,总之是要回到西周或东周吧!

□ 回得去吗?

■ 孔子认为回得去。前面说过,礼坏乐崩,就是“政治链条”断了。对症下药的办法,则是把链条重新接起来。这就要搞清楚那些“链条”本来是怎么连接、靠什么连接的。

□ 靠什么连接呢?

■ 血缘关系,宗法制度。简单地说,就是设定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大夫,包括诸侯与诸侯,大夫与大夫,在名义上或实际上都有血缘关系或亲戚关系。比方说,是兄弟、子侄、舅甥、翁婿等等。西周封建的时候,以及春秋战国之前,基本上就是这样的。

□ 那又怎么样?

■ 这样一来,所有人都是同族,所有人都是家人。所谓“君主”,便同时也是家长或族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