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2/4页)

大军朝这个方向过来,鲁庄公就担心会不会来*他,这个霸主的脾气谁也摸不准,干脆自己也率领大军前去,如果说是*他的,他也能抵御,如果说是去*别人的,他就说是想去帮忙的。

聪明吧?

公元前664年,冬天,舅舅和外甥就在济水河边相遇,鲁庄公皮笑肉不笑地问齐桓公:“这是去干嘛?”如果是换成别的国家,早就打起来了,居然不知会一声。

齐桓公客气地回答:“我这是去救燕国,不想麻烦惊扰你们,就悄悄地行动了,不想在这里碰见你。”

鲁庄公当时肯定是很感动,被这个盟主这种无私的精神所感染,内心感觉自己的行为很惭愧,他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国君,当即就说:“君剪豺狼,以靖北方,敝邑均受其赐,岂惟燕人?寡人愿索敝赋以从。”

这些山戎国家的确经常滋扰中原地区,包括鲁国和齐国,以骑兵为主,来得快,跑得快。即使到了清朝年间,也有类似的民族抢掠边境。

鲁庄公真心实意要跟齐桓公去*山戎,救助燕国,但齐桓公谢绝了。

“北方险远之地,寡人不敢劳君玉趾。若逐有功,君之灵也。不然,而借兵于君未晚。”齐桓公虽然这么客气地说,其实,自己心里明白这么远的军事行动哪个国家也不会愿意参加,而且真的去了,不仅抢了自己的功劳,还有多生怨言,不讨好,就像管仲说的那样。

舅舅就河边告别了外甥,鲁庄公含泪目送齐桓公,齐桓公就从这个时候的举动开始深得人心。他大老远地自己亲自跑去救燕国,燕国国君感动得跑到边界来迎接,当时真的哭了。他哭了有三个原因,一个是这伙“土匪”山戎太狠了,已经在燕国抢掠了好几个月;一个是见到了救兵,内心的苦一下子涌了出来;还有一个当然是被齐桓公亲自前来所感动。

剿匪记

这伙在燕国肆意抢掠了好几个月的山戎也算是一个诸侯国,叫令支,当时在北面有很多滋扰抢掠中原的“豺狼”国,种类很多,比如山戎、北戎、北狄、白狄等等,就是那种蛮横抢掠为生的土匪强盗的团伙。实际上,在周朝早期,秦国也属于这种类型的诸侯国。

齐桓公向哭哭啼啼的燕庄公询问清楚这伙山戎是什么名,有多少人,什么样的军事装备,在那些地方活动,燕庄公都一一回答。

可是,第二天,还没等齐国找到他们,这些在燕国抢掠了好几个月的山戎令支得知有大军来救援,就迅速地跑回了老窝,相当狡猾。

土匪跑了,按理说就应该收兵,可是,燕庄公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很悲戚,做给齐桓公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土匪跑了还会再回来!是啊!土匪跑了还会再回来,那怎么办呢?

齐桓公看看管仲,意思是说:我们要不要救人救到底?还是,和上次救郑国一样,点到为止?

管仲过去抚慰一下燕庄公说:“燕侯,放心!主公定会帮你铲除这伙山戎,解决您的后患。”

燕庄公激动地要跪下似的,向齐桓公和管仲作揖:“多谢上国!多谢上国!”

管仲心说:救人救到底,求佛求到西!如果再和上次那样无功而返,别人会觉得齐国总是在拣便宜,况且大老远的来一次,不能空着手回去。

其实,剿灭山戎不像对付楚国,山戎才多少人,正面交战一下子就搞定的,只是头野猪,杀猪的关键就是能逮住它。楚国就不一样了,是头野狼,血腥得很。

剿灭山戎首先是件不太难的事情,其次有很多益处,一个是卖给燕国一个很大的人情,几乎等于救命之恩。另一个是让诸侯国知道齐国是多么伟大的“老大”,有肉给你们吃,你们有困难给你们帮助!这些生活在*里的诸侯们是多么需要这种保护。没有多少人希望真正的战争,战争只是因为吃不饱、穷困、压力造成的纷争、抵抗,谁不希望有的吃有的穿安稳地活在和平年代,谁愿意真的去做流氓黑社会那样随时可能在大街上被人砍死,大多诸侯们也不希望战争,只是群龙无首。

接着,在《东周列国志》中出演了一个齐国“剿匪记”的精彩故事:齐国军队先进入山岭,直捣令支国老窝,设计击败了令支的军队。令支国君率领残部逃到了孤竹国,齐国大军又追到了孤竹国,战车因为山路陡峭很难行进,管仲就依照他当初从鲁国押送回齐国时学会的方法,编了《上山歌》和《下山歌》,对军队在山地的行进非常有效。接着,在河边又遇到了传说中的登山神“俞儿”指路,打进了孤竹国。孤竹国败北,藏了起来,又设计把齐国军队引到了死亡的“迷谷”,管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