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部分 (第1/4页)

康熙四十六年六月二十六日,范时捷、郭世隆联名奏本抵京,将远洋船队之核查情况报至御前,消息不胫而走,早就对八旗商号期盼多时的在京八旗子弟顿时全都翻腾了起来,上本请求老爷子赶紧建立八旗商号者不知其数,而三爷府上更是来访者络绎不绝,门前车水马龙,冠盖云集,又怎个热闹了得。

康熙四十六年七月初一,被一众八旗权贵们烦得受不了的老爷子终于是下定了决心,将弘晴召进了乾清宫中,一番密议之后,就八旗商号一事下了诏书,着弘晴为督办大臣,全权负责此事,并诏令八旗都统衙门予以配合行事,此诏一下,京师八旗子弟尽皆为之欢欣鼓舞,打着各种名义赶往诚亲王府打探消息者激增十数倍,生生闹得三爷阖府上下都不得安宁,饶是三爷长袖善舞,也已是招架不住了,不得不紧着催弘晴赶紧将此事办妥了去。

旁人都急,唯独弘晴却是一点都不急,没旁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等事关社稷将来的大事,弘晴自是不想出任何的差错,除了宣布五日后在八旗都统衙门大议此事之外,旁的话一句都没有,任由一众八旗权贵们去胡乱猜测不已。

柺棒胡同,位于地安门外东侧,巷子不大,长三十丈,宽丈余,两边皆是平房,各有三十六开间,早年本是内务府所辖之产业,闲置多年,后于康熙康熙四十二年十一月拨给八旗都统衙门,以为办公之用,虽曾简单修缮过,可依旧处处透着股朽败之气息,往日里也就是每逢十五发饷银时人多一些,否则的话,偌大的衙门里也就只有大小猫三两只在其中瞎混日子,说是满京师里最清闲的衙门也绝不为过,然则今儿个的柺棒胡同却是人山人海,不止是衙门里人满为患,便是周边街道也挤满了无数的闲散旗人,不为别的,只因今儿个按约定,正是弘晴到八旗衙门议事的日子,早就期盼着能从八旗商号得大利的众旗人们自是全都闻讯赶了来,愣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将柺棒胡同堵得个严严实实。

“来了,来了!”

“好,总算是来了!

“快让开,别挡道,让让,快让让!”

辰时过半,噪杂的人群中突然响起了一阵欢呼声,聚集在八旗都统衙门口的一众旗人们喧闹着,狂嚷着,自觉地让出了条道来,不多会,就见一顶八抬大轿在数百名王府侍卫的簇拥下,从地安门方向缓缓而来。

“小的见过晴贝勒!”

“小的给晴贝勒见礼!”

“晴贝勒,您可算是来了!”

……

八抬大轿缓缓地穿过了人群,来到了衙门口处,随着一名侍卫的断喝声响起中,大轿已是稳稳地落了地,自有两名侍卫紧赶着抢上前去,一左一右地掀开了轿帘子,旋即便见一身整齐朝服的弘晴已是哈腰下了轿,一众围观的旗人们顿时便沸腾了起来,见礼的见礼,寒暄的寒暄,整个衙门口处顿时乱成了一团。

得,啥叫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不就是了!

尽管早就对此番议事的火爆程度有所预料,可真见到了那等人山人海的架势,弘晴还是忍不住倒吸了口凉气,心中暗自感慨不已,不过么,倒是没甚失态之处,也就只是笑呵呵地朝着众人作了个团团揖,却并未多言。

“哟,晴贝勒来了,老朽给您见礼了。”

期盼着弘晴到来的可不止是普通旗人们,八旗满、汉、蒙共计二十四位都统同样早早就在衙门口的耳房里等着了,这一见外头喧哗声大作,二十四位都统可就坐不住了,齐齐涌出了衙门,当先一名须发皆白的老者大老远便朝着弘晴拱手招呼了一声,这人正是镶黄旗都统额满顺。

按大清祖制,满、蒙、汗各有八旗,其中又以镶黄旗为最贵,正黄旗、正白旗次之,其余八旗则为下五旗,上三旗的旗主为皇帝本人,而其余八旗个有旗主统属,只是规矩是规矩,实际上皇帝本人也就只是个挂名而已,至于其余旗主么,全都安置在了盛京(今之沈阳),不奉召不得擅自离开盛京半步,各旗实际的统制官便是弘晴面前的这一大帮都统们,其中又以镶黄旗都统额满顺为最尊贵者——额满顺,镶黄旗人,其父曾是皇太极之亲卫,在开国时立有大功,受封二等公,康熙四年病故,额满顺承袭父爵,先任大内三等侍卫,后又调入丰台大营为参将,参与过破鳌拜、平三藩以及两次西征噶尔丹之战,康熙四十年七月,任镶黄旗都统至今,乃是老爷子门下最听用者之一。

“有劳诸公久候,皆本贝勒之过也,还请海涵则个。”

弘晴与这帮子八旗都统们并不甚熟,大多也就只是上下朝时略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