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部分 (第1/4页)

莲教匪大部被歼,余匪散入山林间,至此,一场规模浩大的****遂平。

康熙五十四年七月二十日,弘晴上密折,详述山西大乱之诸般事宜,并附上苏克济等人之供词,唯隐去老十四与此有牵连之细节;康熙五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老爷子诏书抵太原,下令将苏克济、奎宁安、库席等诸主谋之人就地处决,家小尽皆发配乌苏雅里台军前效力,至于被苏克济等人构陷的赵凤诏则官复原职,并令弘晴暂署山西巡抚一职,晋王良恩为山西藩台,其余有功之人各有封赏不等。

老爷子这么份诏书颇为的蹊跷,本来么,按惯例,似山西叛乱这等大案,须得彻查到底,诸般人犯都须得押解进京,三司会审,以定其罪,可老爷子却是连审都不审便下了判决,显然于律不合,消息一经传出,朝野为之议论纷纷,然则弘晴却是别无异议,此无他,只因弘晴已然明了了圣意之所在,不是不想彻查此案,而是不能查,真要查了下去,难保八爷、十四爷不趁机造乱,一旦如此,便是天下大乱之局,而这,也不是弘晴所乐见之事,正因为此,弘晴执行起老爷子的旨意来,自也就果决得很,于八月初三,将苏克济等主谋之人尽皆斩杀于太原城外,枭首示众,以明正典……

第696章 借花献佛(一)

康熙五十四年九月初一,大将军王胤祯率主力大军二十三万由西安进抵西宁,并于同月二十日分兵三路进藏,军行不速,沿途多设兵站,以为粮秣辎重转运之用,采取的是稳扎稳打之战略,大策凌敦多布依旧以骚扰战术为应对之策,试图诱使清军轻军急进,只可惜老十四并不为所动,三路大军齐头并进,始终不给大策凌敦多布以可趁之机。

康熙五十五年三月初九,三路清军已深入西藏腹地,大策凌敦多布所部的腾挪空间已被挤压到了极限,不得不舍命一搏了,遂于三月十五日,率所部四万五千主力强袭清军左路之平逆将军延信所部,双方于齐诺郭勒激战三天,大策凌敦多小败一场,率部向绰玛喇转进,延信所部驱兵直追,双方于五月初九再战一场,大策凌敦多再次败北,本待退向拉萨,却不料老十四所部中军突然以旗营万余骑军急袭,三天三夜连赶四百里之地,打了大策凌敦多一个措手不及,其部大败,主力尽丧,大策凌敦多率残军三千余骑狂奔出昆仑山口,撤回到了准噶尔汗国,至此,西藏全境已被清军克复。

康熙五十五年六月十八日,捷报抵京,老爷子为之大喜,下令犒赏三军,并准了老十四之所请,令其再接再厉,率清军主力出击准噶尔汗国腹地;康熙五十五年八月初九,清军兵分两路,由昆仑山口以及河西走廊杀进新疆,连克十数城,然,歼敌却是寥寥,此无他,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一路收缩主力,不给清军以决战之机会,以空间换取时间,诱使清军步步深入,以拖长清军的后勤供应线,此策虽老套,可实用性却是不差,巨额消耗之下,清军的推进势头渐缓,至十月冬季来临之时,清军两路主力虽是顺利在高昌古城会师,却因寒冷而无力越天山向轮台(今之乌鲁木齐)进军,战事至此,僵持之格局已初显。

前方的战事虽已趋平静,可麻烦却是刚刚开始,此无他,军费开支并不会因战事陷入僵持而减少,二十余万出击的主力皆在前方,每日里所需的粮秣辎重以及军饷都是个天文数字,年余的战事下来,国库存银有若流水般地花了出去,尽管这么些年来,因着经济腾飞的缘故,朝堂岁入有着巨大的增长,可也经不起战事的巨额消耗,粮秣倒也就罢了,因着海外粮种的大规模推广,粮食产量比之康熙年初已是有了近乎十倍的增长,应付这么场战事,压力虽大,却也能应付得过去,可军饷却已是告急了,老十四连番上本催请,四爷那头纵使东挪西凑,也已是难以支撑,不得不上本老爷子,请求下诏在全国范围内加捐派。

加捐乃是国之大事,老爷子虽是独断乾坤,却也不好轻易下个决断,这便将朝中从一品以上的大员尽皆召到了养心殿,以商议其事,身处中枢的弘晴自然也在其列,不过么,弘晴此番也就只是准备带着耳朵来听政罢了,却是没打算在此事上发表意见的,倒不是弘晴对加捐一事无甚异议,恰恰相反,弘晴其实对此极为的反感,此无他,西线的战事在弘晴看来,基本难有胜算可言,就算有胜机,老十四也不会真儿个地去拼命,他要的不过是挟兵权以待天时罢了,老爷子一日不驾崩,老十四怎么着都不会结束战事,与其加捐维持这等不胜不败的局面,还不如赶紧撤兵了事,可惜这事儿轮不到他弘晴来做主,老爷子既是要坚持打下去,谁敢劝说,那一准都是自讨没趣,这等蠢事,弘晴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