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部分 (第1/4页)

裙带之事,切记,切记!”

弘晴的话音方才刚落,温达当即便大笑了起来,摆了摆手,言语诚恳万分地便解释了一番。

“这……”

弘晴当真没想到温达的要求会是如此,一时间还真就不知该如何表态才是了的。

“王爷明鉴,老朽所言句句出自肺腑,确非虚言,此一条,老朽已立为家规,有敢违者,便是不孝,所有族人尽弃之,还请王爷为老朽把关。”

这一见弘晴犹豫不决,温达的脸色立马便是一肃,正容朝着弘晴便是一拱手,语调坚决无比地进言道。

“老大人放心,小王知道该如何做了。”

温达的话都已说到了这般地步,弘晴自是不好拂了其之意,这便一咬牙,拱手应了诺,不过么,心里头却是另有计较,那便是给温家富贵,却不与之荣华,至于将来么,看其后代有无可造之才再行定夺也就是了。

“嗯,好,能得王爷如此承诺,老朽便是死也瞑目了,王爷公务繁忙,切不可因老朽而多有耽搁,且请回罢,恕老朽不送了。”

温达交待一毕,心愿已了,自不愿让弘晴多分心,这便不容分说地下了逐客之令。

“那好,老大人且自宽心修养,小王就先告辞了。”

弘晴其实很想留下来为温达送终的,可这一见温达如此说法,又实在是不忍心拂了其之意,再者,有他弘晴在,温达要嘱咐家人也有着诸多的不便,一念及此,弘晴也就没再多坚持,恭谨地行了个礼,便就此退出了房去,却并未离开温府,而是就在院子里呆着,想的便是看接下来有甚可帮衬之处。

“王爷,玛法乃是一片好意,是不想累着了王爷您,若有甚不对处,还请王爷看在妾身的面上,莫要见怪才好。”

弘晴方才刚在庭院中站住脚,却见海兰珠已是急匆匆地从内里赶了出来,贴在弘晴的身旁,低声地进言了一句道。

“嗯,为夫心中有数,珠儿且放宽心好了,为夫自不会亏待了温家老少的。”

温达的心意,弘晴心中跟明镜似的清楚,对其之睿智,弘晴也同样是感佩得很,原也无须海兰珠来多作解释的——要知道朝廷可不是等闲之地,内里的诡诈与倾轧当真是惨烈得很,没点真本事,就算被抬举到了高位,那也一准难有个好下场可言,毫无疑问,温家六子都只是寻常人,真要大用了去,就不是在帮他们,而是在害他们了的,温达能清醒地认识到此点,着实可堪是人情练达已极之智者。

“谢王爷宽仁,妾身……”

听得弘晴这般承诺,海兰珠心中悬着的大石头总算是落了地,刚要再说些甚子之际,却听内里哭声突然大起了,海兰珠心一惊,脸色瞬间便已是煞白一片,身子摇了摇,便软软地向地上倒了去,好在弘晴反应快,一把将其抱在了怀中,只是弘晴自己的脸色也已是难看到了极点……

第747章 来者未必都是客(一)

康熙五十八年二月初八,文华殿大学士温达病故于家中,帝闻之,深为伤感,赐谥号“文简”,派三爷为代表,到温府吊唁,并奠茶酒,赐祭葬,五爷、七爷等一众阿哥尽皆参与治丧,诸多朝臣也纷纷到温府祭奠,至于四爷、八爷么,人虽未亲至,可也都着下人送了奠仪,一场丧事办将下来,可谓是极尽哀荣。

康熙五十八年二月十五日,大将军王的奏本抵京,强烈反对撤兵到沙洲之议,言明此策有纵敌之嫌,自言暂且退过天山,稍作休整,秋日便可再度进击,务求全功,并言曰沙俄大帝彼得一世派出西伯利亚总督加加林为使,率百余部属前来商议诸般事宜,已派部众护送,或将在三月底抵京云云。

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老十四坚决不肯撤兵,老爷子也不好强压,与诸般臣工商议之后,准了老十四之所请,另从户部加拨了两百万两银子为犒赏三军之资,又调派了山西骑营三千精锐骑兵为援,要求老十四克期大破准噶尔诸部,事遂定焉,至于俄罗斯使节团的来访一事,老爷子殊无交待,只言此事由弘晴总领,再无他言。

康熙五十八年三月初一,原翰林院掌院大学士尹泰致仕,帝以王顼龄补其缺,并调奉天将军嵩祝为文华殿大学士,补温达之缺,至此,六位大学士再无遗缺,分别为张廷玉、马齐、萧永藻、王掞、王顼龄、嵩祝,六人分掌六部,并一体为弘晴之辅,共决国政。

六位大学士虽说只是更易了两人,可于弘晴而论,影响却是极大,不单是因折了温达这么位得力臂助之故,更多的则是因新上任的两位大学士用起来极不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