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部分 (第1/4页)

得很——己方在镇远一带可是集结了十六万余的大军,清军就这么点人马,竟就敢大摇大摆地杀来,要说个中没有蹊跷,大策王敦多布又如何肯信。

“二哥,这可是送上门来的肥肉,管他清狗打的甚主意,干脆先一口吃了,看清狗还能唱出甚大戏来!”

这一见大策王敦多布半晌都没个决断,小策王敦多布可就有些不耐的,一拍文案,已是语调森然地断喝了一嗓子。

“不急,先看看,若是清狗真过了五道沟,再行定议也不迟。”

尽管没少听闻大清新军的威名,也很是震惊于大清新军半个月便平定青海之乱的战力,然则大策王敦多布却并不以为己方已大部换了装的十六万大军会拿岳钟琪那三万余人马不下,不过么,出于谨慎,大策王敦多布还是没敢抢先发动全面之进攻,而是打算先看看清军的下一步行动再做计较。

“嗯,也好,放进来打,也省得让这伙子清狗又溜了回去。”

小策王敦多布倒是没像其兄长考虑得那般深入,仅仅只是简单地以为其兄长打算诱敌深入,对此,自不会有甚异议可言,干脆利落地便表了态。

第918章 前哨战

五道沟并不是一条沟,而是一条河,起源于天山脚下,迤逦地从镇远城东面五十里外流淌而过,总长不过三百余里,宽也就三十米上下,也并不甚深,最深处不过一米上下而已,人马皆可涉渡,属季节性河流,春夏两季有水,秋冬则干涸成浅沟,其名之由来已不可考,早在东汉时期,便已是屯军开垦之所在,沿河两岸曾是良田处处,至清初,回、汉、维吾尔、哈萨克等各族杂居于此,人口最多时,曾达万余之数,后因准噶尔兴起,此地各族渐迁,到大将军王老十四屯兵镇远城之际,沿河两岸百姓不是被迁到了镇远城中,便是散到了老爷庙一带,土地也渐荒芜了去,成了杂草丛生之所在,可要说了无人烟么,却也不致于,这不,眼下就有一队足足四十余人的准噶尔骑兵正在沿河驰骋巡视着。

“百户大人,快看,清狗来了!”

尽管五道沟一带荒芜得很,可一众准噶尔巡哨们却并不敢掉以轻心,哪怕是在纵马飞奔中,也不忘警惕地瞭望四周,注意力的重点自然是着落在了河对面的东风,正因为此,当远处的丘陵后头一小股烟尘刚刚卷起之际,一名机警的游哨便已是第一时间发出了警报。

“停止前进,转向列阵!”

能被派到这等最前沿来执行哨探任务,那名带队的百户长自然不是等闲之辈,尽管尚未曾见到清军的影子,可一看丘陵后头的烟尘规模,立马便判断出了来者数量并不多,最多也就十数骑的规模而已,显见不过都是清军的前哨游骑而已,自是不怎么放在心上,但见其一挥手,已是满不在乎地下了令。

“是!”

这一小队蒙古骑兵个个都是精选出来的彪悍之士,闻令而动之下,动作当真迅捷得很,齐刷刷地便勒住了飞奔的战马,顺势便沿河岸摆出了警戒的阵型,不仅如此,就连火绳也已点燃,四十余支火绳枪整整齐齐地瞄向了河对岸的烟尘起处。

“止步,列阵!”

果然不出准噶尔百户长之所料,从丘陵地带冲出来的清军骑兵拢共也就十六骑而已,为首的乃是一名身着八品奋武校尉服饰的青年军官,此人正是清军骑一师前锋营的一名见习排长单坤山,别看年岁不大,却已有了三年的军龄,前不久刚在巴暖三川营一战立了不小的功,因之被火线提拔为排长,正自意气风发之时,尽管一冲出了丘陵区,便已瞅见了远处列阵以待的准噶尔骑兵,但却并不以为意,依旧是向前纵马飞奔不已,不过么,倒也没太过大意了去,率部策马行到了离准噶尔骑兵阵列两百步左右的距离上,立马一挥手,就此下了命令。

清军这么一停将下来,原本岿然不动的准噶尔骑兵阵列立马便起了阵微微的骚动,没旁的,概因清军游哨们所停的位置实在是太令准噶尔骑兵们难受了些,正好就处在了火绳枪的有效射程之边缘,在这等距离上,火绳枪的命中率本就难以保证,就算是击中了目标,也没多少的杀伤力,当真令准噶尔骑兵们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着实是憋屈得够呛。

“举枪!”

尽管此际无法瞧清准噶尔骑兵们的表情,可单坤山却知晓对方一准是郁闷得慌,没旁的,他之所以选择停在这么个位置上,自然不是胡乱选择,而是早就已知晓了准噶尔骑兵们手中所持之火绳枪的有效射程,故意而为之,目的么,只有一个,给准噶尔骑兵们好生上一堂射击课,此际一见准噶尔骑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