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4页)

致知”,从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到维新派主要人物梁启超,国学大师胡适、再到毛泽东、陈独秀、蒋介石等近代政界名人,乃至于“一生俯首王阳明”的东乡平八郎等日本军政要人,都对王阳明深表敬佩。前生的冯虞也对王阳明顶礼膜拜。

可这些东西能说吗?算算年头,明年是正德元年也就是1506年,王大哲学家立马就要被权宦刘瑾排挤,“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跋山涉水两肩霜华”地下放到贵州龙场驿驻站支农。今天要是牵出这一节,说不定明年正好当作王氏同党一并治罪。

逼得没招了,冯虞只好故作神秘状,笑而不答。倒让老和尚生出一番高深莫测的感觉,自然也不好再多问什么。

明性长老又对着那两幅字上下看了半天,越看越爱,转身对冯虞又拾一礼:“施主留此墨宝,定能为这铁佛殿增色许多。佛家虽不沾人间烟火气,却也省得‘随缘’二字,这润笔却也是少不得的。”说着,他转身开了柜子,取出一个麻布包袱递了过来。冯虞接下,过过手觉得挺沉,没好意思当场解开看个究竟,闲聊了几句,告辞离去。

回到家中,午饭已经备好了。虽然之前吃过一些,不过之前发生的这么多事,让冯虞很是兴奋,精神好,胃口就好,一马当先坐到饭桌之前。等母亲、采妍和忠叔落座之后,冯虞兴高采烈地说起了上午的一番奇遇。

听说梁公公居然借了二百两银子本钱,娘亲结结实实吓了一跳。如今,市面上一两白银购大米二石(约合三百七十七斤六两),一所小宅院二十至五十两就可以买下一个正七品官员年俸银四十五两,至于平民百姓,每人一年吃穿用度也就是一两半银子。可见这二百两银子,莫说开个一般的吃食小店,就是雇他一拨人手,开个像模像样的酒楼,只要省着些花费也不是难事。

冯虞话锋一转,又说到接下锦衣卫腰牌的事儿,冯母和采妍的脸都白了。锦衣卫在民间的口碑和吃人妖怪没啥分别,听说冯虞莫名其妙入了锦衣卫,她们自然便想起红衣缇骑持单刀拎锁镣破门而入的鹰犬恶形,能不胆寒倒胃?

倒是忠叔见多识广,在一边解释:“锦衣卫不单是抓人行刑的,听说他们在各地都有大把的密探,最喜欢混在客栈、酒楼、青楼打探消息。想来是那杨千户看少爷机灵,又要做吃食生意,才起了招徕的心思,应该不会打发去干抓捕厮杀的脏活。”

听了这话,两人方才略略定下神,只是仍有些放心不下。冯母有心让儿子辞了这差事,仔细一想,又怕那杨千户给驳了面子恼羞成怒,生出什么事端来,只好作罢,走一步看一步吧。

冯虞倒没想这么多,在他心中,这锦衣卫倒是和后世的内卫机构相差不多,名声虽然不是很好,但拉来虎皮做大旗,做起生意来或许还能少些纷扰,以后如果情形不对再做打算就是。母子俩都还不知道,锦衣卫的规矩可是活着进来死了出去,想半途辞职,没门!

一家人说着话,冯虞突然想起还没看过老和尚那包袱里装了什么东西。三口两口扒完剩饭,把碗一撂,起身将搁在一旁的包袱拎了过来,动手解那结子。边上三个人也很是好奇,一个个抻着脖子眼睛瞪得溜圆,只想看个究竟。

第七章 晚餐的谈资

只见冯虞撩开包袱皮,只见偌大一个包袱,里头居然都是些个文房用具。娘亲与采妍“唉”了一声,立马泄了气。想来原先认定润笔必然是些真金白银,这一看,落差实在太大。却听冯虞那边“啊”了一声,听那音调,竟似捡着宝了。

原来冯虞前生好书法,又有些小钱,自然对文房四宝挑剔了些,也见过不少好东西。眼前这些文具,无一不是极品!只说这方装在楠木砚盒中样式古朴的紫石端砚,形如朵云,上有天然形成的鱼脑冻纹样。边上还刻有铭文:“与墨为入,玉灵之食。与水为出,阴鉴之液。懿矣兹石,君子之侧。匪以玩物,维以观德。”再仔细看,落款是个行草“轼”字,砚脚处还刻有阴文篆书“德有邻堂”。难道这竟是苏东坡的藏砚!

其他物什也一样一样接连摆上桌面。青玉管狼毫提笔、湘妃竹留青花蝶管紫毫笔、白玉镂雕踏雪寻梅图笔筒、白玉透雕梅花笔格、白玉瑞兽镇纸、鸡血石印章、御制名花十友墨。天老爷!这润笔也太过昂贵了吧。

冯虞好歹还有些自知之明,自己那幅字再怎么漂亮,也当不起明性长老这么大的手笔。所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下回得探探口风,看老和尚究竟是什么心思。

不说冯虞这边怎么坐立不安。屏山脚下镇守府中,梁公公和杨千户这会儿也在进行与冯家相同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