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部分 (第1/4页)

过了几天,终于三月里的小雨淅沥沥沥淅沥沥沥下个不停了。当然,按照龙历,那是五月,也就是阳历六月,黄梅了。

这雨一下,大部分工作就要停下来了,尤其是农田管理,所以,大多数族人都开始改行,临时到各个匠作组帮忙,搞得各匠作组是人满为患,当然,大多数人是帮倒忙,越帮越忙,何况除了制作蓑衣,别的匠作组人手也够了,要不就是没有更多的工具。

至于更多的人,则是这间房子钻到那间房子,一身泥一身水的,搞得一塌糊涂。

这个样子可不行。看来还是得给他们搞点事情做做。

什么事情呢?训练一直在做,下雨时在室内,难得天晴就室外,可是总不能一直训练吧?

那就只有学习培训了。

不过以前的学习也好,培训也罢,都是采用言传身教形式,这个也不能说不好,就是效率太低,看来,编写书本教材很有必要。

而要编写书本,就要用到纸张了,晕,我居然到这里半年多还没有搞出纸张,还算是个写书的。

赶紧赶紧,造纸没有什么复杂,我外婆家在富阳县(浙江省),过去就是有名的造纸大户,现在还留着很多池窖、水锥之类的东西。

造纸原料,在江南很多,反正植物纤维都可以,不过首推竹子,当然,不是成熟的竹子,是一年生的嫩竹。

因为制硝一直在进行,所以成品已经很多了,加上下雨会冲淡硝液,熬制费工夫。所以暂停了,池子用来沤竹子正好。

指挥族人将大量砍伐来的嫩竹砍断劈细,沉入池子,很快,满满一池的竹子就沤好了。

不过这个时候我忽然想到一件事,“刷”的一下,汗就下来了。

汗,大汗,阿娜而汗!据说,因为竹纤维比较致密,所以竹子沤池得三个月呢,我外婆家不知道用一种什么办法,缩短到将近一个月,可是我现在在另一个时空,又不能穿越回去问问。

这样的话,等纸张出来,恐怕就要秋天了,还搞什么教育啊。

算了,还是老办法,我自己辛苦点,先给那些第一批聪明的族人上课。然后再由他们去传授知识,这批人也就是龙族除了我的第一代教师,这年头,最优秀的人才当教师。

口头传授不但效率低,而且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很容易由于记错或者理解错误,搞得面目全非,说不定,一百个老师有一百个说法,只好等出了问题再纠正了。

好在经过巫师团这些日子的捣鼓,我龙族文字也已经有两千多了,足够使用了,再多的话,反而适得其反,影响族人接受。

不过很幸运的是,才十多天,竹子就沤烂了。

这天我到池子那边走走,发现池子里的水有很多泡泡,颜色也较深,捞起一根竹子,很容易就掰开来,我思索半晌,恍然大悟。

原来,这沤竹的池子里,有很多天然微生物,会自动分解发酵投料,这就跟制造酒类的酒窖残留有益微生物一样,这个池子虽然没有沤过竹子,但是浸泡过用来制硝的动物粪便。所以微生物很多,歪打正着,加速了投料的分解。

既然这样,那就赶紧开始吧,因为没想到竹子沤得这么快,我还什么都没有准备呢。

先紧急调了一批族人来,让他们将原料运去,放到陶锅中,加入石灰与草木灰煮,这边紧急准备一些石臼准备用来打浆。

打浆十分耗用劳力,最好是用水锥来打,现在水力运用已经上轨道了,不过临时准备水轮什么的也很费工夫与精力,唯一的一个正在打铁,比这个还重要,反正现在族人都空着,先用着再说,每个人,一天轮流干一小时,就算是锻炼了,免得天天胡吃海喝,什么都不干,得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脑中风什么的富贵病。

竹子煮过后送到河边漂桨。洗去杂质,然后放到石臼中用木棍捣,现在有了铁制凿子,加工石臼不成问题,七八个石臼一字排开,每个石臼围上十几个人,长安一片月,万户捣纸声,对这种新鲜玩意,族人向来积极性很高,不用吩咐也会积极参与。

这边。用砖头加三合土制作了一个池子,长两米,宽零点八米,捣好的纸浆放到里面,先用工具将其搅拌均匀,也就是淘桨,让水里充满细密的纤维,然后用特制的长方形竹帘小心翼翼的捞起来,水透过小孔渗下去了,纤维留在竹帘上薄薄的一层,这就是纸了。

古代造纸,先将纸一层层叠起来做成纸砖,用杠杆压去其中水分,再一张张揭下来晾干或者晒干烘干,由于没有把握,怕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