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 (第2/4页)

道:“哦,好说,好说!”。

于为见陈顾立四十出头,身体微胖,一张圆脸笑容不断,慈眉善目,心下顿生好感。遂道:“恕在下无礼,听闻先生想离开这里,先生久居高平,舍得离开?”

见于为这样说,陈顾立愣了一下,沉默片刻,才无奈地叹道:“先生有所不知啊!”

原来陈顾立膝下只有一女儿,年方十八,出落得十分标致,已经许了本城一个姓钟的人家,说定就在今年完婚。

三个月前,高平换了个叫齐霍端的地方官,这个齐霍端一到高平,就四处拜访乡绅,陈顾立因为有“善人”名望,自然在齐霍端的拜访之列。

也是合当有事,齐霍端拜访那天,见到了陈顾立的女儿。不几天,就有人登门为齐霍端说媒来了。这个齐霍端已经五十多岁了,身边还有两位小妾,陈顾立哪里肯答应,遂道女儿已许了人家,不宜悔婚。岂知,媒人走后的第三天,钟家就来退婚了。陈顾立觉得蹊跷,一打听,才知道是钟家受了威胁,才无奈退婚。

退婚不久,齐霍端又找人来说媒,陈顾立左右为难,只得托词要听女儿的意见,望对方宽限几天。过了一个月,齐家又来人了,这次话就比较狠了,说一个地方官,难道配不上治下的一个小民,问陈善人是不想在高平住了吗!

陈顾立越想越怕,遂狠心决定变卖财产,远走他乡,以躲避齐霍端的纠缠。说到最后,陈顾立长叹道:“先生今天来得巧,明天这房子就要让买主了。唉,想我陈某一生修桥补路,振济孤寡,到头来却落得个这样下场,唉!”

在陈顾立讲述时,于为一直不动声色,这时见陈顾立长叹,激起了侠义之心,遂道:“陈先生不必烦恼,事情总有解决的办法,先生暂时想去哪里?”

陈顾立道:“还没有想定,原准备回祖籍,但今早才得信,那里正打仗,乱得很。唉,先离开这里再说吧。”然后,又摆摆手道:“不说了,不说这些了。玄华先生要买地,只是不巧得很,我近处的地都卖完了,现在就剩一块远的了,离这有两百多里,虽有三百多亩,但太远,不好管,一直荒着。”

“我正想买那块地呢。”于为笑道。

谈完价钱后,于为道:“先生未定去哪,不如先到寒舍小住两天吧,定好地方再走不迟。”

陈顾立倒是个爽性的人,听于为邀请,遂道:“那太谢谢了!”次日,陈顾立果然带着家人来了。

于为买下陈顾立土地后,立即开始收留无家可归者和流浪儿。

知道于为买地的目的后,陈顾立要退银子,要把地送于为行善,于为不肯,最后,于为虽然收下了银子,却又找理由送给陈顾立女儿几颗金刚石戒指。陈顾立见于为玄真收留人,也不马上走了,成天跟着帮忙。两个月后,居然收留了四十多人,这段时间,陈顾立和于为玄真混熟了,也有心参与义举,遂毛遂自荐,于为正为管理人员太少发愁,见陈顾立自荐,大喜,愉快地同意了。

不久,三人将大宅院卖掉,带领那些流浪者,来到了两百里外陈顾立原来的土地上,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于为玉藏戒指中东西不少,到地头后,于为将粮食、布匹、露天帐篷、厨具、五金工具、床上用品及其他日用百货等等只留了少许,剩下的都取出来给大家用。戒指中服装不多,各种内衣外衣加在一起,只有一百来套,因为太少,不好分,于为没有取出来。于为拿出来的东西精美,大家很稀奇,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好在这里偏远,再轰动也只是在内部轰动。

于为金刚石多,能换来大量银子,前三年大家一直致力于建设房屋,没有生产。三年后,在大家的努力下,建起了一个简易的村庄,被收留到村庄的流浪者和孤儿也逐渐增加,达到了八百多人。村庄初具规模,陈顾立建议,将村庄命名为华真村,于为任村长。

三年后,因为人数增加。于为玄真和陈顾立三人研究后,又在附近买了几千亩荒地,供大家开垦。

凭于为的本事,要想让大家好日子本来是很简单的,但于为知道,什么都不能不劳而获。自己提供土地和必要的生产资料,让大家在劳动生产中发展壮大才是硬道理。

玄真虽然在地球上就当了道士,但骨子里却是个热血青年,按玄真的意思,要在华真村实行民主制度,让星星之火燎原,最后取代这个帝制国家。于为觉得不现实,不过,受玄真的启发,两人商量后,决定传些先进的东西给大家。村庄粗具规模后,两人将陈顾立找来商量了一天,立了乡规民约,还决定在村里办个学校,由陈顾立任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