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4页)

没有人欺负,习武也没有那个必要。又考虑到方先觉活泼好动,从小就爱打抱不平,方为宝担心他以后会经常打打杀杀,惹出什么是非来,所以拒绝方先觉习武这一想法,仅鼓励方先觉继续寒窗苦读,以便将来考取什么功名来,做个文人怎比弄枪使棒的好。

方先觉从小就比较听话,既然父亲不同意,哭闹了几天也只好做罢。

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果然方先觉不负父望,一路平步青云,先后考入南京第一工业中学,中央大学工学院。

也许是因为从小就爱打抱不平的性格,加之他对封建社会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在读书时了解到法律一词的含义时,他又立下志向:我要当律师!

随后考入上海法政学院法律系。

然而此时的上海并不是传说中的“东方乐园”,上海黑帮(青红帮和哥老会)专门欺压百姓、无恶不作,洋人霸占着租界、作威作福,特别那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大牌子更是深深的刺痛了方先觉的心。

中国人的尊严在哪里?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txt小说上传分享

2、不满包办婚姻 离家出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瓦解。

然而由于政局、内外交困,地方军阀割据,中国陷入了混乱,一个持续十余年的“军阀混战时期”开始了。

中国被那些手握军权的将领们分割成了许多势力范围。

军阀混战,小到磨擦,大到大规模血战,总是不断发生。

西方列强也为了自身利益,纷纷拉拢军阀作为利益代言人,一时间洋人租界林立,从光怪陆离的十里洋场滋生起来的帮会流氓势力神通广大、魔力无边,加上国人多爱抽食鸦片而致体质孱弱,当时的中国人被世人称为“东亚病夫”。

这个世界哪里有公平和正义?正在上海政法大学法律系就读的方先觉耳闻目睹的一件件事,让年轻而充满了理想的方先觉迷茫了一段时间。

而就在此时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在上海广泛传播,方先觉深为它所吸引,特别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政治主张,犹如当时黑暗中国上空的一盏明灯,让他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1924年底,时值黄埔军校以一期毕业生王仲廉为招生委员赴上海秘密寻找生源。

<王仲廉(1903~1991 )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别字介人,又名介仁,安徽萧县人。>

同为萧县籍的方先觉听到王仲廉的宣传后深受启发,决定投笔从戎,报考黄埔军校,以来推翻军阀统治、驱逐外侮。

他的同学也积极响应,多人也随之中途退学,转考黄埔军校。

中途退学回到老家的方先觉希望能说服父亲,支持自己报考军校,以满足自己精忠报国这一宏愿。

哪知此时的方为宝听说儿子要放弃学业、参加革命,竭力反对。

“爹!您从小就教育我精忠报国、为百姓谋福祉!”方先觉苦口婆心的跟父亲讲大道理,“如今国难当头、生灵涂炭,光靠笔杆子是救不了咱们这个国家的……”

“不行!我说不行就不行……”在方为宝的眼里,这事没有商量的余地,“这可是掉脑袋的事……”。

在方先觉眼中父亲一直是个明事理、晓人情的进步文人,而却在此事上怎么也转不过这个弯来:用笔杆子救国和枪杆子救国不都是救国吗?

闹到最后,父子大吵一架,这是方先觉第一次顶撞父亲。

没有父母和家人的支持与资助,这学费和盘缠都成了问题,方先觉正在为盘缠发愁的时候,又有一件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他爹!这个老三你可不能这么宠下去了!”方先觉的母亲康氏看到儿子这几天不吃不喝,实在沉不住气了,“前些时候就听说某某村的有些剪了辫子的、闹什么革命的,被拉过去砍了脑袋……”

方为宝夫妇为为什么反对儿子参加革命呢?

辛亥革命暴发后,中国革命产生了一个共和政府,结束了2000多年的由帝王统治的封建历史。

革命军也开始为百姓剪辫子,采用的是强制执行的方式,干净、快速地消灭了辫子——这个满清加在汉人头上的奴隶标志。

笔者祖父就在一次赶集时被革命军笑着剪掉了辫子。

辫子,清朝统治者颁布剃发令所要求的剃发标准,是将头上四周的头发都剃掉,只留中间部分,结辫下垂。为了彻底从精神上征服汉人,就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