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4页)

体重指数BMI

体重指数=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

1997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会议上通过了体重过重和肥胖的国际标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重指数标准:体重指数(BMI)在20~之间为健康;BMI》25kg/m2属体重过(超)重;BMI在25~之间为预胖(临界)型肥胖;BMI》30kg/m2为肥胖。肥胖又分为三级:BMI在30~之间称为Ⅰ级肥胖;BMI在35~之间称为Ⅱ级肥胖;BMI在36~40kg/m2为Ⅲ级肥胖。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七招遏制糖尿病》上篇(4)

医学调查发现亚洲人体内的脂肪含量比相同体重的西方人高出许多,研究也发现,亚洲人与体重相同的西方人相比更容易患上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等与肥胖有关的疾病,因此用一个标准不合适,亚洲人的体重指数健康标准应该比欧洲人更严格。

体重指数对一些疾病的影响:

■ 发现自己糖调节受损怎么办 ■

如果发现自己空腹血糖在~之间(空腹血糖受损),或者餐后两小时血糖在~之间(糖耐量受损),并且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也支持这一结果,那么可以确切地说你处于糖调节受损阶段。其实这个消息并不算坏,至少这还达不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也就是说积极行动起来的话,你还有机会避免将来糖尿病的发生,最起码你已经提前发现了。那么如何行动起来呢?

首先,应当咨询医生,多了解一些有关糖尿病的知识(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后面几招里会讲到,它们对你同样适用),仔细寻找自己血糖偏高的原因。可以从“你患糖尿病的风险有多大”所列举的八大类人群中逐一排查。然后应当检讨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不健康的因素,比如爱吃甜食、离不开含糖饮料、吃完晚饭就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等。痛下决心,从点滴入手将它们改正过来,虽然有些是多年的习惯改起来并不容易,但是要知道,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习惯正在吞噬着你的健康。

要意识到定期体检、化验的重要性,把身体变化及时地把握在手中,然后做出相应的调整,下面我们从监测、饮食和运动等方面详细介绍如何去做。

■ 把握自己的血糖变化 ■

“求医不如求己”这句话现在很流行,的确,医生并不能掌握每一位患者的自身特点。比如,关于糖尿病患者到底应当吃米饭还是馒头的问题,通过查升糖指数表(见附录)我们可以知道,馒头的升糖指数要比米饭高一点,但是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患者吃米饭反而比吃馒头升糖更快,这是因为存在个体的差异,也就是人与人不同。另外馒头和米饭的软硬、蒸的方法与时间都可能造成升糖指数的不同,毕竟每家做饭的方法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太过于教条,会给你的生活造成很大的麻烦。这里提倡要根据你自己的血糖变化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不断调整。

如何把握自己血糖的变化呢?

首先,你要有一台自己的血糖仪。自从世界上第一台快速血糖仪问世以来,测血糖就变成随时随地都可以完成的事情了。没错,对于在指尖扎一针、采一滴血这件事情,每个人都不会马上接受甚至非常抵触,但是这确实是很值得做的一件事情,而且下面会介绍一些技巧使你可以坚持下去。

第二,需要准备一个血糖日记本,一般买血糖仪时会附送,没有也不要紧,只要有一个专门的本子可以记录你每次测量的情况就可以了。血糖日记的内容包括:测血糖的日期、时间,空腹还是餐后两小时,早餐、午餐还是晚餐,吃的什么东西(这很重要),做了哪些运动、多长时间,吃了何种药物……这样时间久了你就可以发现影响你血糖的罪魁祸首,也可以给你的医生看看帮助你分析找出原因,这是最宝贵的资料。

最后,我们动手测血糖的时候应当保持心情的平稳,在你刚运动完后要平静一会。具体测血糖的方法我们在“第六招 监测血糖 定期化验”中会有详细介绍。对于还未确诊糖尿病的患者,血糖监测次数和频率不需要和糖尿病患者一样苛刻,开始的时候只需要固定观测每周三天的空腹和早餐后两小时血糖值就可以了,如果感觉哪顿饭吃得过多或者哪天运动不足,也可以不定期加测餐后两小时血糖(晚餐后血糖偏高常常会被忽略),待血糖稳定了或者你认为已经了解自己血糖变化特点之后,可以一周甚至半个月监测一次餐前餐后血糖。需要指出的是,餐后两小时指的是从吃第一口饭时开始计时的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