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 (第2/4页)

岭的北侧山麓有一个不大的山包,因着半山腰处有九个洞穴,且各个洞穴相连,故称九连洞。九连洞有一处最大的洞穴,山泉水就从那里流淌出来,沿着蜿蜒的山路一直流淌到山脚,长年经月的渐渐地汇成了一道浅浅的溪水。

这个地方较为偏僻,离村民们驻居地方要远上好些。打眼望过去,也不过十几户人家。因紧临着山,这些人家又多以打猎为生。庄户人家一旦在一个地方扎根就极少会搬家,有些村民她还能认出来,但有几户人家压根不认识,估计是后搬过来的。

两人深一脚浅一脚走在乡间土路上,越走人越稀少。

何氏就让宋氏找个熟识的人家打听打听,免得两人像无头的苍蝇一样。

宋氏倒是也想找人问问。可她嫁出去十年了,村子里多少还是有些变化的,儿时的玩伴,大多嫁的嫁,娶的娶,走了一个时辰了,竟一个也没见到。

这时,一个老汉背着手正从九连洞方向过来,宋氏的眼睛一亮,这人她可认识,正是西山村的里长齐老伯。

“齐伯。”宋氏上前打了招呼。

齐伯抬眼仔细瞧了宋氏半天,探问道:“你是宋家的独苗苗,玉儿,是不是?”

宋氏笑着点头,“我是玉儿。”

齐伯感叹道:“都长这么大了。哟,你不是嫁到高崖村去了吗?咋跑到这地方来了?”

宋氏见四下无人,就把来意说明,指着何氏,“齐伯,这是我大嫂。”

何氏上前施礼,跟着叫了一声齐伯。

齐伯点头,寻了路边的一块大石头坐了,掏出烟袋啪嗒啪嗒地抽上了几口,方开口介绍道:“按你们的说法,能符合条件儿的也不过有三户人家。一户是王二家的儿子,今年十五了,与他爹一样是个猎户。是个实诚的孩子。还有一户是郑虎家的儿子,今年十八了,哼,被他爹娘惯得不成样子,成天游手好闲的,模样倒是长得俊。最后这一户是十年前搬过来的新户,叫刘成,今年整三十了。人长得精神,靠给人行医为生。他住在九连洞下,也是为了采药方便。这人的品行、能力都好。”

按齐伯的介绍,这三个人里比较让人满意的就是最后一个刘成了。行医好。扬善积德。年纪虽比张玉凤大一些,但年纪大的,都能心疼个人。宋氏问何氏的意见,也都看中了刘成了。

齐伯却叹了一声:“要我说啊。这刘成也好。你瞧瞧人家这医术,我这腿伤了骨头,就是这刘成给接上去的。过了半年了,现在是一点也不耽误走。只可惜,有一点怕你们家人看不上。”

“啥?”妯娌两人同问道。

“这刘成是个罗锅儿。不是天生的,是十年前受了伤才变成这样的。具体是咋伤的,人家不愿意说,我也就没问。”齐伯说起这事,还带着点惋惜,“你们看看吧。宜山宜水适婚的。就这三家人。”

这就有些难办了。这罗祸也算是残疾。虽说是不影响啥。

宋氏还想去偷偷看看人长得啥样。齐伯摆手,“这三人,现在一个都不在家。我刚从刘成那回来。家门紧闭估计去上山采药了,王二家的儿子这时也在山上,郑虎家的儿子,你们想看,就得去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找。”

“哟,齐伯,你找刘成,是哪不舒服呀?”宋氏听完,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关心起齐伯的身体来。

&nbs

p;“不是我。是你婶子,最近头痛病又犯了。想找刘成去给她瞧瞧去。”

“刘成不在,咱们村儿的周郎中也不错,要不我回去……”

齐伯笑着摆手,“要说大伯我倔呢,自打刘成搬来之后,我就一次也没找过周郎中。大伯我现在只信得过他哦!”

几人又说了会儿话,宋氏与何氏才告辞而去。

“弟妹,要不你回家去看看?你瞧,这都到家门儿了。”何氏劝宋氏,觉得她太老实了。

宋氏也想娘,想回家看看,就往自家小院儿望了眼,正看到宋王氏抱着一个簸箕出来,在院子里簸米皮儿。

忍不住就唤了一声:“娘!”

宋王氏回头一眼就见到了宋氏,“哟,玉儿,你咋回来了?这,这是她大嫂吧?”

宋王氏热情地招呼两人进院子,跑进屋子里又拿枣子,又拿花生的,略带着歉意道:“家里也没茶叶了,就这么点东西,她大嫂可千万别见怪啊。”

何氏上前扶了宋王氏,“婶子说这话可跟我见外了。你家啥条件呀,咱心里能不清楚嘛。快,婶子别忙乎了,过来坐着歇会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