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北地郡,秦国没有投降的公子 (第1/2页)

北地郡。 此地有着秦国的萧关,关中四关之一,主要就是对抗北方的胡人。当地山势险峻,景色秀丽,泾渭穿流而过。这里虽非绝壁,却险峻雄奇。夏秋山色滴翠,黛墨远映,泾水涌动潺潺生辉。 秦长城由西向东绵延而过,横跨环江,沿河设塞,筑城建关。萧关便是其中之一,经营十余年,已是颇具规模。蒙恬操练的长城军团主力,便在萧关。他们可都是关中秦人,皆是能征善战的老兵,堪称精锐中的精锐。车骑以万计,装备也都是最精良的。 为经营北地郡,秦始皇迁山东豪民万户于北地,也算勉强将其发展起来。沿途还能瞧见用以快速机动的宽阔道路,且无杂草。 天子车架缓缓行驶,旌旗林立。车队绵延足有数里,隔着老远便能瞧见是风尘仆仆。扶苏正坐于车内,旁边还坐着位年过花甲须发皆白的老者。不是别人,正是在狄县出力,献策救扶苏出水火的范增。 “这条道很平坦。” “不过,又与驰道不同?” “正是。”扶苏淡淡一笑,解释道:“此道名为直道,北起九原南至云阳,全长千五百里。直道以熟土夯实而成,杂草难侵杂树不生。本欲收复失地后再修,然黑夫理念令上有所改变,上曰:若欲强国,必先治路!” “有理。” 范增摸着山羊胡点头。 “北地山川险阻,并不适合耕作。明面上虽有五万户,然耕地不足千顷。此地为秦国后方牧场,有诸多马厩之苑。当地戎人不善农桑,更好放羊牧马。听说每年还要自各郡县调粮数十万石,以供北地吃喝。” “正是。” 扶苏也是微笑附和。 从这就能看的出来,范增的确是有真才实学的。他特意派人查过范增底细,为居鄛人士,在当地素有贤名,好出奇计。位列三老,经常负责主持祭祀分肉。很多秦吏办事不顺,也需要他出面。 狄县叛乱时,他恰好受位老友邀请留客于当地。因为足智多谋的缘故,就被田儋拜为幕僚。只是范增很清楚,田儋无法成事。所以就假意归顺,借着游说的机会留书,帮着扶苏平叛。 他靠着这层身份,将田儋等人的布防图都暗中记下,并且是派人转交给了辛胜。正是因为靠着他做内应,所以辛胜能对城内情况了如指掌。在扶苏升灯后,他才能做到势如破竹,轻松破城。 平叛后,扶苏自然是论功行赏。现在的范增已是爵至五级大夫,并且成为扶苏麾下门客。一路上,范增的表现也是让扶苏相当钦佩。这是个精通兵法谋略的智者,城府极深。他想的是将其举荐为博士,今后也能参与廷议。至于后续能走的多远,就要看他自己的表现。 不仅仅是范增,像刘季等壮士也都得到了封赏。这里面最出众的便是狗屠樊哙,斩首二十余。始终冲锋在前,毫无畏惧。巧的是,这些人刚好也都是出自沛县。 扶苏对此是相当惊讶,没曾想沛县竟然有这么多的能人异士,难怪黑夫盯着沛县薅羊毛。他是先安排些人回至沛县,加官进爵。至于表现出众的刘季、樊哙、卢绾、王陵……他们也同样要去咸阳。扶苏会举荐他们为中郎,今后便宿卫宫中。若是表现好些,没准还能参加北伐。 “增沿路瞧见诸多民夫,运输粮食。”范增放下帘布,轻声道:“听闻岭南战事已经明了,屠睢亲率主力南下,欲要围剿西瓯。而秦国明显还欲对北方用兵,诸多粮食皆是漕运至萧关等地。” “呵。” 扶苏只是笑而不语。 这其实也算不上什么秘密了。 秦国早晚会对草原用兵。 经过此次巡狩,特别是经历了狄县叛乱后,扶苏也看明白很多事。当初他总是劝诫皇帝,希望皇帝能收起好战之心,与民休息。可被困于狄县时,面对田儋的劝降,他只是冷冷开口:秦国没有投降的公子! 一味的采取怀柔之策,只会让人觉得好欺负。就比如齐地诸田,秦国对他们其实算好的了。秦国没有将他们充为刑徒奴隶,而是继续让他们掌管地方。他们拥有田宅富甲一方,有的甚至成为秦吏,协助县令治理当地。 可换来的是什么? 是背叛! 是叛乱! 想当初灭韩后,秦国也没有在韩地大开杀戒,只是软禁了韩王安。可新郑却打着韩王安的旗号叛乱,以至于满城皆赤血流成河。最后,秦始皇只能赐死了韩王安。 经次巡狩,扶苏认为就得如黑夫那般。左手蜜糖右手秦剑,只有恩威并施才能真正杜绝叛乱。要让他们既怕又敬,如此就绝不能放弃军备。 包括对匈奴用兵,也是早早就制定的。秦国需要草原,但不需要饿狼作为邻居。这其实无关对错,只能说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但既然选择打仗,那就需要处处留意,绝不能马虎大意。他的一个决定,很可能导致数以万计的人战死疆场。 范增望着扶苏,轻声道:“公子可曾想过,若战事不断,必会导致各地疲惫。好比此次南征,南方各郡被抽调诸多青壮,战死者甚多。” “不必再提。” 扶苏淡然拂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