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页)

。宗教的观念总是试图使我们认识到那么一个世界:人间世。

宗教给予人的认识方式是一种具象的对等感受。既它总是认为人的行为方式是和神的感知能力联系在一起的。于是也就有了神之万知万能的宗教表述。这是神性宗教迷信的起源方式。而这种方式在历史发展之中也消解了宗教的意义教化,成为宗教历史中形式表达的主题。这种本未倒置的状况,使得宗教成为农业世俗社会的主要的参与者。而它参与的方式就是形式化的现实存在。比如教堂、庙宇等。而这种方式的直接动因就是宗教精神世俗化、世俗利益化。这在各种宗教存在的表现形式上都是可见不鲜的。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媒介就是宗教场所。而宗教世俗化机构所动用的神性外衣又成为对人的观念认识的一种要求,特别是当它和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联合的时候,这种要求就变成了对人的一种要挟,是一种潜在的,常常不被意识到的要挟,它的表现实质更像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枷锁。

文化形态是一种表现的潜意识。它以具体的方式表现在宗教、社会、经济、政治等人为建构的存在之中。这也就是为什么反对一种政治形态必须也要对经济、社会意识等方面进行改变。所以无论如何,虽然东西方,甚至全球对于社会变革的认识和介入方式不同,但是想要改变一种文化存在状态,必然要对文化存在整体进行改变是被共同认同的。但是具有这种认识却并不代表具有这种观念的普适的实施行为。这也就是在对传统宗教世界进行冲击之后的今天,不但*教、印度教没有消失,而且天主教的势力依然宠大,就连根本没有宗教主旨的道教也依然香火旺盛。

在现代这样一个精神和物质追求混合成不伦不类的表象的语境之下。我们需要审视的其实不是大命题的消失,而是大命题是否存在过以及是否存在。而这也就是在开始的时候我对佛教的赞叹。因为佛教不仅在教义宗旨上阐述了人间世的大意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提供了通过自为而达到自己和他人的存在境遇升华的方式。这种升华不是指向世俗生存,而是通向精神度的存在理念的认识状态。这种状态要求的就是以佛的认识对世界进行规定。其实这种规定的本质是一种共同的自我世界的完善。而完善的最终目的是相互的完成。是成佛的最终化追求。

形式化瓦解导致的精神追求的价值理念的溃败具有广泛性。因此而言似乎无关乎终极精神追求的精神实质是什么。但是当我们仔细认清了西亚形式宗教和东亚精神宗教的区别之后既可发现,其实追求的不同也有可能直接的影响着人对自己未来形态的定位。这种说法主要是指向在精神影响的实质意义上而言的。其实宗教形成的实质和表现只是在于形式化的现象。在此我们指的是某种理念的宣讲场所,也就是教堂之类的所。但是东方教化与西方宗教的不同之处在于,无论是佛陀还是孔孟其实都是在宣扬一种人格形式的自我修为。佛的意旨是使每个人通过修行而成为佛,君子的要求是使人用君子的价格行为方式处世而达到君子的价格自行。东亚的教化在于意旨的潜意识自我成就而西方宗教在于以教旨主体形态约束主体。那么在未来的世界化发展中东方的教化理念是具有运用的必然的。

但是形态真的会在瞬间改变吗?我们知道这种现实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在的情况和一直以来的一样。人们相信宗教更多于相信教旨本义。这说明了香火旺盛的背后依然是迷信的精神状态的事实。而且在急切之间似乎根本没有可资解决的办法。如果在命题在人世本身上都没有存在过,那么为什么在现代会有大命题堕落的普世感觉呢?这只是在于宗教的形式化方式的影响力并不再那么强势了,比如宗教信仰自由等现实表现就是这一点的说明。宗教的社会介入方式被极大的打压,而这种结果就是自由精神需求的表现。很多人不在信教了。这种脱离了传统宗教形态的社会状态正是社会错觉的来源。其实脱离了宗教形式的束缚的人被认为是大命题的堕落,正说明宗教形态的传统影响力。而在现实的实质上所谓的信仰所指的依然是以迷信崇拜为主。这也正说明了宗教形态日益受到批判的根源在于自己的世俗权力性。

那么堕落从何说起。如果说在西方的宗教意识是以对人的意识挟持为主。那么在东方的宗教形态里也是具有此种意图的重要表现。虽然佛和孔子的意义主旨不在于此,但是一旦沦为宗教的现世介入方式。意向主体往往会成为被扭曲的教义。那么在这种结果之下,和本命题有重大关联的意识实质是什么呢?那就是向往世界的可被完美建构的意图。在这一前提之下。无论是耶稣教会的赎罪主旨还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