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1/4页)

这条河叫卧龙河,穿过皇林镇的部分略略蜿蜒,越有二里长,河上共有四座石桥,分别以“孔雀”,“百灵”,“喜鹊”,“画眉”命名。

这卧龙河向北流出皇林镇后,拐了个弯儿,汇入另一条河流,然后流进幽州北面的覆盖着原始森林的群山里,欢呼着,咆哮着流进了北方之地。

这北方之地是水长草美的地方,据说乃是世代生存于此的“耶律部落”的领地。

这传说中的游牧部落,据说个个都弓马娴熟,民风彪悍,是已能守住这片肥美的草原。

在皇林镇外五里的地方,紧靠着卧龙河拐弯处的右岸,那里有座道观,名叫“铁针观”。观外是阡陌交通,树林,小溪,草坡,池塘以及三三两两的青瓦白墙的民居。

田地里不时可见劳碌的农夫,草坡上可见嬉戏的孩童,池塘里有泡水冲凉的水牛。群,而树林间,则可见胆小的小鹿和不住啼鸣的斑鸠和锦雉。

“铁针观”便与这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了一起,“铁针观”占地有约十亩,是一座女道士的道观。

整个道观进正门后,依次是三清殿,女娲娘娘宫和后殿,左右又各有一座偏殿。

正门和三清殿之间有个约三亩的广场,全用厚重的条石砌成,低低矮矮不甚平整,条石间的缝儿里到处可见长出的狗尾巴草,广场的正中是一座高有三尺,宽两尺的兽面铜香炉,香烟缭绕,袅袅娜娜。

云啸走进“铁针观”后,这个时间,仍然可见烧香还愿的女客,有的给铜香炉上香,有的走进三清殿给三清祖师叩头。

云啸虽然是个男客,倒也不显突兀,因为人群里三三两两地也有几个男客。他们在三清殿叩头后,便在一边的功德箱内放点香油钱,少则二三个铜子儿,多则十个八个铜子儿。

一边站立的小道姑都不加理会,若有那出手阔绰的香客,便会被小道姑引领到旁边的偏殿奉茶,若正好饭点儿,还能吃上一顿素斋。

来“铁针观”烧香还愿的香客,信。徒都很自觉地没有再往后走,在三清殿叩完头,便起身从“铁针观”那红砖砌成的正门出去了。

﹡﹡﹡

云啸假装好奇,在三清殿内到处看来看去,看得那十五。六岁的小道姑颇为不爽,但见他衣着虽然朴素,但自有一股气质,不容轻辱,便忍耐住了,不发作。

云啸心中好笑,走到功德箱前,伸手入怀,磨蹭半天,掏出一个铜子儿来,那小道姑撇撇嘴,满脸地不屑,白了云啸一眼。

云啸把那枚铜子儿在功德箱的投币口那里比划了几下,把这枚铜子儿又放回了怀里,那小道姑柳眉一竖,便要开口讥讽。

见过没钱的,没见过这么吝啬的,一个铜子儿都不愿掏,让他投一个铜子,好像割他一块肉似的。

然而,云啸站在功德箱跟前,伸手入怀,又磨蹭了半天,复又掏出两个铜子儿来,那小道姑松了口气,心道,看来这人还没到无药可救的地步;

于是在一边清了清嗓子,用早已练习过许多遍的虚无缥缈的声音淡淡道:“施主,结善缘,得善果,你前世的一滴的浇灌,便会换来今生的枝繁叶茂,无量天尊。”

云啸就要把两个铜子儿放进功德箱,手在功德箱的投币口那就停住不动了,似乎在经历激烈的人天交战。

这番做作,只看得小道姑眉头紧皱,没好气地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何得报,因果未到。”

云啸飞快地把铜子儿收入怀中,那小道姑的脸sè已经很难看了,就差骂字出口了。但就在这时,小道姑眼前,银光一闪,“咚”的一声,功德箱里传来银锭和铜子儿碰撞的金铁之声。

那小道姑眼睛很尖,不由脱口而出“十两!”

云啸暗暗苦笑,为了计划的顺利进行,只有付出这十两纹银了。

现在云啸的资产是一千零八十两五钱银子。

那小道姑此刻像是换了个人似的,面带微笑,躬身施礼,一扬手中拂尘,轻声道:“施主,请随我往偏殿一行,我家观主要见您,他老人家今早便说,今天有一份大姻缘要落在我‘铁针观’了。”

这前半句话是真的,每当有打赏香油钱超过五钱银子的香客,都会被带到偏殿奉茶,遇到饭点儿还有素斋招待;

为的是和这里的有钱人联络一下香火之情,在功德簿上记下姓名,地址,以后好去上门化缘。

而后半句话则纯粹是小道姑瞎编的,为得是吸引住香客,给“铁针观”制造几分神秘,让香客不知不觉落入掌握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