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部分 (第1/4页)

“我主英明,曹魏昏愦,假仁假意,无耻下流,投顺于我,保得性命,降之若晚,玉石俱焚!”

司马懿眼见自己军心动摇,军士看自己的眼神儿都变了,不由大怒,站在城头之上,手持弓箭,对准城下,高声骂道:“司马昭,你投降季汉,便非我子,今日两军相战,恩断义绝,不是你死,便是我活。”说罢一箭向城下射去。接着他手一挥,鼓声动天,掩如城下叫喊箭如雨下,把司马昭射回。

司马懿回到府中,只是长吧,长子司马师悄悄上前,挥退左右,轻轻叫道:“父亲。”

司马懿回头看时,厉声道:“你不在职城头,来此做甚?”

司马师道:“父亲,您真觉得昭弟投降了不成?”

司马懿何等聪明,闻听此语,立时明白,只道:“我如何不知。只他在两军阵前,万马军中,口出大逆之言,目无君上,此事传来京中,我司马氏如何立足?”

司马师道:“父亲不必挂怀,陛下虽然年少,却也是英明之主,秦皇汉武之俦,必可明白昭弟之心。况昭弟在阵前骂阵。暗隐玄机,旁人只留意他骂得痛快,却未想到他已表明真心。只要具实以报,陛下不会怪罪。前时赤壁之战,东吴有诈降之计,只要昭弟为大魏立下大功,陛下不仅不会怪罪,反会有所奖励吧。”

司马懿叹道:“希望如此吧。”……

司马昭满心欢喜,今天在阵前,他以密讪传送消息,汉魏两国,竟天人知觉,骂阵这种事,就算季汉主帅在时,纷乱之中,也听不出什么,更何况,在前线的只是些中层将佐罢了。此次来到前线,管束意比原来在长安还要松懈,看来他立功之日就要到了。但他心思细密,却不表现出来,只扮作痛楚的表情,郁郁寡欢,如同司马懿与他断绝父子关系,果真令他感伤一样。

夏侯霸在阵前只叫了声“诸军勿必坚守”就被堵住了口。此时他正恶狠狠的盯着司马昭,恨不得咬下他一口肉来。而旁边季汉军士却都在安慰司马昭,让他不要挂怀。

司刀昭乘机对身边将佐说:“此时心中郁闷,痛苦难言,想要在营中转转,散散心,而且不会出主营,身边也可以有季汉从人跟随。”

将佐道:“这要报与丞相得知。”

司马昭点头。

那人去后不久,回来道:“小将军请自便,丞相说了,你今日阵前骂贼,大涨季汉军威,消了魏军士气,为季汉立下大功。只要守军令,便是军中一员不是战俘,也无须有人跟随。”

司马昭暗喜,却道:“昭这里多谢丞相了。不过,我明白自己身份,行动之间,我自不会单独行动的。”

第三部 第九章 添械增兵

“丞相,您所要的四十辆**车,二百架飞云梯,三百台包车,两千柄蜀*俱已齐备。“姜维直入帅帐。

可能当真是对脾气的缘故,孔明每次见到姜维,都从心底里感到喜欢。

“伯约,这次辛苦了,依伯约之见,我们能否攻破洛阳,能否将关东魏军一网打尽?”

“此次季汉倾全国之力,携雷霆之势,三百环攻洛阳,洛阳虽也处曹魏陪都,有八关之锁,铁打之称,但毕竟这些年惨遭荼毒,毁于战火,非复当时形胜,自渭南大战之后,曹魏更季汉之强盛,将都城移至邺城,洛阳已无当年丰采。未将看丞相心思,此次不是能攻下不能攻下,而是如何以最小的损失,使洛阳受到最小的伤害。”

孔明大笑:“知我者,伯约也。”

姜维问道:“丞相,日间听人言,司马昭已在军中,丞相更准其自如行动,依未将看,此人尚有可疑,不可重用。”

孔明笑道:“此人不是可疑,而是诈降无疑。日间我令他阵前骂阵,打击曹魏士气,他欺我不在阵前,公然叫道:‘我主英明,曹魏昏愦,假仁假意,无耻下流,投顺于我,保得性命,降之若晚,玉石俱焚!’哪知我早安排下精细人,将他一字一句皆报我知,伯约,你可能听出此中真意?”

姜维略一愣,笑道:“这是隔句冠首的暗语,其一,三,五,七四句首字联起来,便是‘我假投降’四字,看来他当真以为季汉无人了。”

孔明笑道:“正是。”

姜维道:“要不,我去拆穿他,逼他给他父亲写书信,骗司马懿出城,或许,放假消息给他,让他当个盗书的蒋干?”

孔明摇头:“此人聪明不下于你,若这样做,只怕会场事得其反,若拆穿他,逼他写信,那你如何知道他写的书信中是否有什么暗语?便若你给我写书信。其首若不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