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部分 (第1/4页)

“真怪了,司马懿降吴的时机很奇特,眼下可正是他实力最强的时候啊,并吞了除晃和文聘两部,占据宛城一地,军威大震,正当做一番大事之时,何以投降呢?”黄权显然还没有从地震惊中清醒过来。

“这证明你不是司马懿那样的奇才。”其实我也是从反方向想才得出的这个结论,“宛城弹丸之地,从前虽与曹魏不睦,但唇亡齿寒,互相依存,互相利用之下。司马尚可稳守宛城,有利可图,眼下曹魏惨败,实力大减,再无力支援司马,数大之间难为小,司马懿在宛城,四战之地,朝不保夕,他日季汉大军自洛阳南下。宛城首当其冲,必败无疑,那时危急之间再去降吴,岂入得此时实力正什顶峰,而东顺亦必重用地他。”

黄权摇头叹道:“看为,臣地确还是小看了司马的眼光长远。不过臣还是觉得,单是这样一个原因,难道就让司马懿归吴了么?毕竟他一生皆在曹魏,人脉优势都在曹魏,在东中天的话可是举目无亲,难道东吴给了他什么别样的好处?”

我想了想,笑道:“算了,乱猜无益,不说此事了,反正无论他们怎么分解组合,我们的既定政策还是不变的,我们议一下今年的春秋战国播之事。”

黄权点点头,却犹自喃喃着:“不知东顺开出了什么好条件……”

。。。。。。。。。。

谁也没有想到,季汉悄悄转移部队地工作才一开始,冀州又受到了攻击,这次攻击是从海上来的。

四月的海凤轻柔的吹拂着才恢复了安定与生机地冀州大地。海边这个小渔村中,百姓们晒网的晒网,弄船的弄船,正在忙碌着,赶海归来的孩子们,手中提着小木桶,里面满是被大不第丢在沙滩上地鱼虾。

一个老人坐在村口,无意的向大海望去,突然间,他站了起来,揉揉眼睛:“那是什么?大船?!”

大海之上,几船巨船正向这个方向驶来,巨大的风帆,高高的樯桅,简直如同深海里出现的巨鲸。

“这船好大啊,难道是季汉的水军?可季汉水军怎么会来到这里?”

老人还没有想明白,大船上已放下好多小艇,几百军土乘着小艇,已向渔村驶来。

老人突然感到一种危险,那是久经世事之后对异常现象的直觉,他猛得站起来:“不对,我们快逃!那些人有敌意!”

可是已经晚了。

冲上岸的兵士们迅速地分成散线包围了整个渔村,不放任何一个出入,敢有异动者,立斩不赦。

老人被抓起来,送到一个将领身前。那将领用听不太明白的南方话问了他几句,然后笑了,一挥手:“所有人会都杀了,带上所有食物,化作汉军。突袭最近的县城!”

惨叫声,砍杀声,响彻了整个村子。

悲剧,悄然上演,却无人得知。

半日后,数十里外的县城燃起了熊熊大火。

。。。。。。。。。。

等到关平带领季汉部队赶到的时候,他看以的是满目的疮痍,一个县城被抢,县令和县尉被杀,五百驻军仅余不足几十人,从海边通往县城的三个村子被屠,手段狠毒,攻击犀利,着实可畏可怖。

关平知道,他遇以了棘手的事情。

首先,这次的敌人与任何一次都不相同,它来自海上。其次,这次进攻的规模很大,县城有五百驻军。却没等到援军到到来就陷落了,这种程度的进攻,绝对人数会在三千人以上,甚至更多也说不准。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敌人的航海能力可以自由在海上穿行,那冀州和幽州靠近海洋的地方,都将直接变成前线,这样一支部队,对这两个州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这很可能会影响季汉的整体战局,令季汉无法抽调冀州主力南下。

关平咬咬牙,传令道:“立即传书大将军。汇报此事,建议大将军加强沿海管控,询问是否有必要在海边设立哨台巡逻,日夜警界?”

这种方法,是当年他父亲关羽守荆州时防备东吴用过的,但被白衣渡江的陆逊和吕蒙骗过了,如今对付这些人,管用么?

张飞得到关平消息的时候大怒,还未发令,又有消息接二连三的报来,竟是那些乘海船的敌人又连着攻击了季汉好几个郡县,受损最类重的是勃海郡,竟有六个县被攻击,死伤惨重,民心惶惶,面对这个全新的敌人,全新的攻击手段,无论是张飞还是了凯都发了愁,若置之不理,继续把主力调走,那冀州很可能被这支敌人破坏的乱成都市团,若说消灭他,敌人来自海上,几千里海岸线,防不胜防,谁也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