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部分 (第2/4页)

甚至作为交换,将几乎完好无损的公海舰队交给了英国人。而根本没有认识到,公海舰队此时才是遏制英国人磨刀霍霍的最后底牌。不论他们是出于怎么样的目的,是为了挽救身陷苦难的德意志民族?终结罪恶的战争?还是为了伟大的无产阶级光辉?但是无论目的如何崇高,《凡尔赛和约》的内容都将这些人狠狠的钉在了耻辱柱上,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成了世界上唯一一个军队还在敌人的国土上奋战就投降的国家。也标志着德国20年的沉重苦难,为了摆脱这苦难而将信仰交给魔鬼的德国人接着迎来的是血雨腥风的末日浩劫。

约亨不能允许这样的历史重演,容克贵族、军官团、社会民主党都是约亨想要在一战中让德国能够存活下来必须打压的对象。而这次大罢工,约亨认为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实施自己的一些计划。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商品流通,增加市场发展,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拉拢和分化社会民主党的力量,毕竟对底层劳动人民来说,谁能带给他们利益,他们就相信谁,当年小胡子也正是因为承诺让德国没有失业,能给德国带来面包和黄油才让如此多的人支持他的。大罢工是一次危机,但是危机危机,是危险也是机遇。如何去利用就是约亨要做的了。

为此,约亨以纪念这次罢工,提醒德国各界重视工人阶级的诉求为理由,通过了五月一日为劳动者的节日。而在国有企业率先开始的8小时工作制,弹性工资,绩效工资,最低工资等等一系列举措开始试运行。最终演化成国家法规《劳动保护法案》和《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最低的小时工资标准;私人企业雇主和工会经过谈判签订集体合同来确定本企业的工资;帝国政府及其所属单位参照私人企业的标准由政府制定统一的工资等级表,等等一系列保障性举措。

不过这还不够,单纯的物质保障并不足以将工人们全部团结起来。抢占舆论制高点和提出全新的政治主张去分化社会民主党势在必行。在约亨的授意下,帝国宣传机构开始详细分析和报道此次大罢工的过程以及政府的应对,一方面肯定工人们的诉求,另一方面反对罢工行为对国家的破坏。并且详细分析帝国政府所做的每一项决策对工人阶层所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约亨通过自己渠道让一些帝国报纸将过分压榨工人的的资本家划分为“腐朽堕落的封建残余”,而支持提高工人待遇的资本家们则摇身一变成为了“和工人休戚相关的阶级朋友”。

这样的宣传效果相当不错,毕竟工人们的想法很简单:给我们涨工资,提高生活水平的资本家是好人,为他们工作我们可以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好地生活。而过分压榨我们的血汗的资本家自然是阶级敌人。而在这种思潮下,约亨的劳动保障体系改革也变得顺利了起来。

而约亨结合了国家主义、集体主义,拉萨尔主义,马克思修正主义(也叫做伯恩施坦主义)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捣鼓出了一种全新的政治思路,约亨将其称之为国家社会主义。其实这种政治思路在俾斯麦的施政方针中已经初步显现,一方面打压社会民主党的政治诉求,另一方面提供优良的社会保障体制,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策略已经开始体现出国家社会主义的端倪。只不过俾斯麦的高压政策以及并未形成一个真正完善的政治思路,从而这种施政方针并不被人所接受。而约亨此时拿出来的则是一种有着充分煽动性质的政治思想。当然和历史上的小胡子的国家社会工人党不同,约亨的国家社会主义并不鼓吹战争,也不宣扬民族主义,而是强调国家主义。

通过国家主义宣扬国家意识,树立一切为国家服务的思想指导,增加国家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和制导,避免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可能造成的危害;通过集体主义宣扬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通过拉萨尔主义宣扬无产阶级通过和平合法的政治手段获取权力,反对无产阶级进行暴力斗争;通过马克思修正主义宣扬**不可能实现,因为社会的发展,“**”的大目标在各个历史时代是不同的,人们所拥有享受的物质文明是不断进步的,这是由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所产生的结果。并且在其中加入中央集权思想。从而打造出的最适合德国也最适合非常时期的政治理论。

而这一看上去相当公正,既不偏袒资本主义,也不纵容无产阶级的政治理论在德国拥有相当高的受众群体。约亨并不担心它会遭到资本主义势力的强力反弹。因为德国的资本主义本身就与英美的自由资本主义有巨大差别,德国资本主义用最短的时间就进化到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资本主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