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部分 (第2/4页)

这对德国来说是个机会,保持足够强大的军事存在,对于德国来说浑水摸鱼的机会也就更大了。并且在约亨的计划中,未来在该地区保留一直拥有一定力量的海军舰队,足以牵制住英国人的远东舰队、澳大利亚舰队甚至印度洋舰队,利用这里海域复杂的天然环境,进行防守和牵制问题不大而且在这片岛屿众多的区域,利用驱逐舰和鱼雷艇进行近岸防守,使用潜艇以小博大也远比在浩瀚的大洋上要简单的多。加上英国在此没有众多的陆军,因此只需要少量军队就可以守住,并且也能让澳大利亚无法放开手脚出兵参加欧洲战场,一举数得。

而且此时也是一个好时机,1890年是世界经济危机,德国也将会受到影响,而在这次危机中大量德国人会因为失业而开始移民美国,这种事情约亨显然不能让他发生,那么这些人除了在德国本土给他们安排工作机会外,向德国殖民地移民也是一个极佳的选择,而这些优秀的德国公民,参与到亚太地区的势力扩张中去再好不过了。而且太平洋地区势力错综复杂,并非英国人一家独大,荷兰、西班牙这些老牌殖民国家如今已经大不如前,但是依然在该地区拥有足够的影响力,所以趁着他们国力衰微,通过利益交换进行势力渗透并非难事。而南美各国,智利、阿根廷、巴西国内动荡,也无力干涉德国人的行动,德国甚至可以趁此机会在南美三强abc身上大捞好处。而此时在西太平洋上实力最强的清国,才不会管东南亚的破事。而日后成为太平洋一霸的日本此时面对清国还要瑟瑟发动。至于更未来将太平洋当成自家后花园的美国,此时也不过是个战五渣。所以此时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是时机最棒的切入点。

现在帝国海军舰艇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一些老船留在欧洲也是无用,先派往太平洋显示一下存在感也是好的。不过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残酷。现在有一个很根本的问题摆在约亨的面前——就算海军过去了,也没有落脚点。几内亚和萨摩亚只是名义上是德国领地,实际上根本没有经过开发,海军去了也没有港口。而历史上1894年德国重整远东舰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寄人篱下,依托英国远东舰队的母港——香港进行活动,为此德国驻华大使曾经说过“我们的舰队不能永远在这里像无家可归的孤儿一样航行”,也正因如此,德国人才会对抢占胶州湾如此的上心。不过此时去抢胶州湾是不可能的,别的且不说,就凭那几艘小炮艇,给北洋水师塞牙缝都不够。因此约亨将目标放在了两个地方上:西澳大利亚和菲律宾。

第62章 联姻嘛,总是要狗血一下的

对于约亨同意与奥匈联姻,腓特烈三世和俾斯麦都十分惊讶。以腓特烈三世的角度,一位德意志邦国的公主作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储妃是最好的选择,这有利于更加团结德意志帝国内部各邦国之间的关系。历史上威廉二世的妻子是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爵的女儿,而海因里希的妻子则是黑森大公的女儿也就是阿历克丝的姐姐伊莲妮,不过因为伊莲妮比约亨大两岁,并且此时由于自己的姨妈并没有去世,所以阿历克丝也没有被接到外祖母身边,因此没有出现其家人赞成她嫁给英国王子艾伯特·维克托,所以身为黑森公主的阿历克丝自然是腓特烈三世心目中最好的选择。对于俾斯麦的自作主张,腓特烈三世都准备发火了,结果自己的儿子居然一口答应了,顿时有种一拳挥出打在棉花上的感觉。

而俾斯麦则没有想到皇储居然会赞同自己的独断专行。从1879年的那次辩论会上,俾斯麦就记住了这个年仅11岁却能够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的王子。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王子不断展出他惊人的才华,因此在他成为皇太孙的时候俾斯麦甚至曾经产生过‘也许这是更好的选择’的念头。但是很快俾斯麦也见识到了天才令人讨厌的地方——他们的敏锐和固执。在奥匈问题上皇太孙的想法和自己完全相反,所以才有了1887年的那次让人不愉快的争吵,而更让俾斯麦不愉快的是最终事实证明皇太孙是正确的;在殖民问题上也是一样,也许皇太孙自己并不知道,这位他的“海军经济学”笼络了相当多的资本主义工业巨头,而支持对外扩张的他在稳步推行的殖民地发展以及对容克们的分化都让他争取到了相当多的利益盟友,而在喀麦隆发现的丰富资源更是让他有底气去推行与自己截然相反的殖民地政策。俾斯麦不得不承认约阿希姆皇储殿下配得上那“上帝赐予霍亨佐伦家族的瑰宝”的称号。但是对于俾斯麦来说,一个有着“敏锐的眼光、果决的判断和惊人的运气”的天才在和自己的执政理念相冲突的时候可绝对不是什么让人开心的事。因此俾斯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