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果然是开门红(三) (第1/1页)

总的来说,在这里开战其实是符合双方的需要的。 毕竟陈朝核心的主力部队和清河军并没有真正交过手。 清河战争对策大本营最开始做出了一些判断,例如说陈朝军队可以和高棉军队以及大凉官兵打得有来有回,而这两支队伍都和清河交过手,不管是当时参战的军官还是士兵,都觉得这两家的兵马不咋地,嗯,非常的不咋地。 再加上已经被软禁起来的唐通现身说法,所以大家都觉得陈朝兵马其实战斗力可能也就那样。 而陈朝幕僚处给到太子陈煜的报告几乎如出一辙,通过清河过往战争案例的分析,觉得清河兵可能比高棉兵更加能打,比凉国官军差不太多。毕竟凉国的主力部队也都基本上集中在中部战场,放在西南的连二线都算不上。 所以双方一开始制定的作战计划都相当的激进,总结出来差不多就一句话:我们冲过去砍死他们就赢定了。 不过战争的魅力之一就是它永远不会按照你的设想去发展。 对于陈朝来说,李副将带着优中选优的精锐兵马突袭清河的后方,以有心算无心,以正经八百的战兵与清河的辅兵作战,虽说拼掉了对方一员大将,但那的确是运气作祟,从战果上来说,基本上是与对方一换一。 不管幕僚处的人找了多少个理由,例如说自家的骑兵长途跋涉没有得到休息、对方实际的指挥官是黄纵,比自家的将领高出好几个等级、对方中转站中物资充沛,还有预料之外的大威力武器等等等等。 但所有人都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在战术层面上全面占优的己方只能和对方拼个一换一。 而从突袭另外两个小型中转站的轻步兵以及召阳城外的伏兵汇聚在一起,和前来围剿的清河正规军一场大战,最终只有少数人突出重围跑了回来,其他人尽皆战死这件事情来看,清河正规军的战斗力也并不弱。 对于清河来说,陈朝的兵马,至少部分精锐兵马,事实上已经具备了长距离穿插作战的能力,并且具有相当强的执行力,大部队愿意为了把消息送出去,掩护少量信使而奋战至死。这也说明了陈朝主力有相当强大的作战意志。 哪怕对策本部的不少人都觉得他们能做到在如此伤亡的情况下都不崩溃的真正理由,可能是因为这些人都是选出来死士。但林海也觉得,若是一下子就能抽调出上千的死士,这本身就能说明很多问题了。 因此双方在这个时刻对对方的战斗力都产生了深深的疑惑。 “必须要打一仗试试对方的深浅。” 几乎是同一时间,陈煜和林海都下达了这样的命令。 所以找一个战场很重要。 双方都迫切的想找一个:外围有高地能够让领导们远程观战、附近有树林可以安排伏兵、战场本身不能离开召阳太远、但重要性也不能太高,不然万一丢了心疼的地方。 简单来说就是要找一个打下来意义不大,守住了其实也不用太高兴的鸡肋地方。 还好,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在双方的努力下,聚合了如此多巧合,又带着如此多阴谋诡计的一场怎么看怎么觉得有问题的遭遇战就爆发了。 黄纵下令在工事里面竖起了了望台。 这个其实是预先就准备好的。一个组装好的三丈高的制式了望台早就被组装好了,不过被分成了三段,并且是横躺在地上的,若是不仔细看,路过的人大概率会把这些东西和地上散乱的木料当成一回事。 而现在,黄纵已经拿着望远镜站在了了望台上了。 看完全场局势,黄纵和蒋统治几乎同时往地上啐了一口:“妈的,果然有埋伏,我就说对面不是好人。” 不过现在从整体局势来说,蒋统治以一点五到两倍的兵力优势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 尽管黄纵给强弩兵下了死命令,让他们尽可能快的发射,以期在近身接战前削弱陈朝的兵力,但拥有更丰厚兵力的蒋统治却也可以将自己的正面拉得更加宽大,逼迫黄纵变阵,增加交战的接触面。 步兵的冷兵器交战比弓弩的远程打击或者骑兵的强行突破显得更加的残忍。 双方的兵士都在重甲与后盾的保护之下,除了最开始肉搏时都带着速度撞向对方的长枪以外,剩余的时间其实士兵都很难用一次打击就解决掉眼前的敌人。 不管是直刀、朴刀还是斩马刀,都打在对方的盔甲上叮当作响,盔甲内的人也许受到了伤害,也许没有,反正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来。 也许一个一直和你搏斗的敌人举起刀之后又突然松开手,整个人瞬间瘫软倒地,你都不知道他到底发生了什么。 直到鲜血从他的面甲缝隙中汩汩的涌出,你才会发现:哦,这个敌人已经死了。 至于自己?嗯,刚刚被人在腰上砍了一刀,有点感觉但是不明显,也不知道盔甲是否真的挡住了这一刀。 怎么办?没办法,认真打仗吧,等打完了若是还活着,就去军医那里看看...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