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部分 (第2/4页)

亲都说陵州那边富裕是富裕,可纨绔子弟也多,大大小小的多如牛毛,尤其是咱们北凉的世子殿下最是好色,当下正在陵州那边当什么陵州将军,若是万一被任意其中一个看上了,她一个背井离乡无依无靠的女子,该如何是好?死?右松怎么办?她也不知道那个从未听说过的金缕织造局怎就相中了她的手艺,说是要让她去编织制衣,若非那名织造局官员年迈而面善,寡居多年的小娘许清当面就给拒绝了。

富贵对她一名乡野女子而言,哪里比得上母子安稳?

娘孩两人最终还是没能在冷清的城门口看见那徐公子的身影,赵右松一脸遗憾,蹲在地上生闷气,也不知是怪娘亲走得慢了,还是自责脚力不好,早知道就该自个儿跑来的。

小娘弯腰摸了摸孩子的脑袋,歉意柔声道:“右松,是娘亲不好。”

孩子生过了闷气,却也不忍心让娘亲愧疚,扬起一张灿烂笑脸。

她轻声道:“娘想好了,再过些日子,就去陵州的织造局,好早些还上那位公子的银两。娘会请人照看庄稼地,你安心在学塾里读书识字。”

赵右松苦着脸,不知道说什么,想说他不愿意娘亲离开,可是他比谁都知道娘亲吃定了主意的事情,怎么劝都没用的,这些年那么多婆婆婶姨来劝娘亲改嫁,可都不见娘亲点头。其实他很想鼓起勇气跟娘亲说一句,如果遇上喜欢的人家,那就嫁了呗,他其实不介意的,只要娘亲开心就好。赵右松站起身,望向城头,喃喃自语,“娘亲,你说徐公子去关外做什么?”

许清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简简单单三骑出关,没有任何铁骑护卫。不过石迁高没有任何担心,有大将军的扈从徐偃兵在身侧,而且此行去葫芦口子上,沿途游骑斥候无数,相信出不了纰漏。何况都说殿下是宰了北院大王和柔然铁骑共主的高手,谁敢来这里造次?

徐凤年不知为何停下马,勒马转头南望,倒马关在视野中只是一个黑点,徐凤年抬起头,深呼吸一口气,闭上眼睛,初春阳光和煦,无风也无雪,天地间安静祥和。

他在去北莽前跟徐骁在清凉山顶对饮,借着酒意没大没小跟徐骁说了句:老了就老了,可别偷偷摸摸死了。

当时徐骁满口答应,说他还没抱上孙子,可舍不得死,还吹牛皮不打草稿说他不想死,阎王爷也没胆子来收下他徐骁的命。

只是徐凤年比谁都更能亲眼看到徐骁日复一日愈发严重的老态,老到父子二人一起登山时,都需要停停歇歇。

为人父之前,大多数年轻人很难想象自己的父亲会老,会那么老。

徐凤年睁开眼睛,继续策马北行,毕竟前头有北凉近十万参与大阅的铁骑在等他一人。

有句话,徐凤年一直没有跟谁说过,徐骁也不例外。

如果有一天北凉为北莽马蹄踏破,那他徐凤年一定已经战死在边境了。

要死也要死在徐骁的坟墓以北。

第141章以南

一辆简陋马车悠悠然南下,先把瓦筑军镇之外的君子馆茂隆离谷三座军镇都逛了一遍,南朝边境在去年硝烟四起,北凉铁骑一路碾压,势如破竹,事后却出人意料并未占据军镇,以便把边境线往北推移,以此抗拒北莽,而是把财物和匠人劫掠一空,扬长而去,甚至连边境上蛛网一般的驿路都“懒得”破坏,显然半点都不怕北莽一气之下顺畅地举兵压境。马车逛过了三镇,满目苍夷,人心惶惶,马车的主人偶尔掀起帘子,面无表情,然后就横折东去,赶往龙腰州跟幽州交界处的留下城,城牧陶潜稚在去年清明节上坟时暴毙,已经换了一位耶律姓氏的城牧。马车没有入城,径直南下,临近凉莽边关,马车主人似乎心情不错,坐在马夫身后,靠着厚重的棉布帘子,拎了一壶自制糯米浆酒,她喝了几大口,唱了一支熟稔至极的高腔信天游,大漠黄沙宏阔万里,马车略显孤苦伶仃,苍老妇人的曲调不见半分婆姨婉转低吟,反而荡气回肠。车夫是个貌不惊人的矮壮男子,只是握鞭长臂如猿猴,让他的身材给人一种荒谬感觉。中年汉子不苟言笑,期间老妪拎着酒壶碰了碰他的后背,汉子没有转身,只是摇了摇头,示意他不喝酒。对于他的不识趣,老妇人也不恼火,唱完了调子,仰头灌了一口浓郁的糯米浆酒,尽显气概豪迈,只是江湖女侠如此作态,能让旁人喝彩叫好,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妪这般不拘礼仪,可没谁瞧在眼里会觉得赏心悦目。

老妇人约莫是知晓马夫的清淡性子,不奢望他能搭腔,遥望天高云淡,自顾自说道:“你们男子有钱有权了,都喜好金屋藏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