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节 假道伐虢 (第2/3页)

而辛毗只是稍稍一点拨,他立马就回过了味来,“佐治莫不是要余借讨伐千童匪乱为名,调集兵马抓捕宵小?”

“正是如此。眼下众贼尚不知走私之事已败露,使君可先以剿匪为名安抚众贼,待兵马布置妥当后,再以雷霆之势将一干贼子一网打尽。”辛毗说到这儿稍稍顿了一顿,跟着又叹了一口气调转话锋道,“只是调兵遣将若不能令出一门,难免会走漏风声,令全盘筹划功亏一篑。”

太史慈心知辛毗这是在担忧自己的权限不够指挥不动冀州境内的兵马,于是他二话不说直接当着辛毗的面从怀中摸出半枚巴掌大的铜虎搁在桌上,跟着又从案牍上的一只漆盒内取出了另半枚铜虎道,“有此物在,佐治无需多虑。”

眼看着太史慈将两瓣铜虎拼合成一体,辛毗忍不住低声惊呼一声道,“虎符!”

没错,太史慈手中所持的铜虎正是中国古代君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因其铜制、虎形、分左右两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故被称之为“虎符”。一般右符留存在君王手中,左符在将领之手。君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就需带上右符。持符验合,军将才能听命而动。

这一刻辛毗终于明白了太史慈为何会全力支持蔡吉整编军队。显然蔡吉打从一开始就将半枚虎符交由太史慈保管。而如今左右二符既已在冀州刺史府内合二为一,则代表远在龙口待产的齐主俨然已将冀州的兵权全权交到了太史慈手上。只是以冀州的兵力以及战略位置,一旦太史慈存有二心,或是他也牵连上走私案的话,那后果简直不敢设想。当然这等令人不寒而栗的想法仅是在辛毗的脑中一闪而过。因为他相信以太史慈的品行断然不会做出这等欺君背主之事。而蔡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开阔胸襟更是令辛毗佩服得五体投地。战国时孟子曾告诫齐宣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蔡吉正是做到了视臣子如手足,如此方能得太史慈等人的忠诚。

想到这儿。辛毗再一次发自内心地由衷感叹道,“使君真乃君上股肱之臣。”

太史慈却是紧握着手中的虎符摇头自责道,“君上待余如手足,余却治下无方。致使冀州闹出此等惊天大案,真是愧对君上重托!”

一旁的辛毗见状赶紧凑上前劝慰道。“使君,事已至此,自责无益,当务之急。应赶在君上临盆前,速速了结此案,平定冀州乱局。”

太史慈听完辛毗所言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诚然他和辛毗都满心期待蔡吉能为齐国顺利诞下一位男性继承人。但在尘埃落定前他们亦不得不预先做好最坏打算。毕竟生产对女子而言历来都是一道鬼门关。万一蔡吉此番产子不顺,而冀州之案又尚未了结。人心惶惶之下极有可能引发更大的叛乱。所以在蔡吉临盆前平定冀州乱局显然更为稳妥一些。不过这样一来留给太史慈的时间显然就紧迫了不少。且见他低头沉思了片刻微吟自语道,“走私一案,余有名册在手,自能将众贼逐一法办。倒是千童海贼藏身海岛,水师旬月间怕是难以将其剿灭。”

“此事倒也不难<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辛毗捻起颏下五绺长须,微微一笑道,“使君将走私众贼一网打尽后,可顺势招抚千童海贼。”

招抚又称招安,说白了就是用高官厚禄笼络豪强宗党乃至流寇盗贼等民间势力投降归顺朝廷。像是汉灵帝时期的冀州刺史贾琮就曾招抚流亡,蠲复赋敛。至于齐军水师的前身就是北海淳于一带的海贼。于是在权衡了一番利弊之后,太史慈当场拍板道,“招抚海贼倒也不失为一条妙策。余这就差人请忠纯将军过府一叙,商讨出兵事宜”

太史慈所说的忠纯将军正是执掌武卫的大将张清。时下这位蔡吉的潜邸家将正在河间郡巡查折冲府。得知太史慈有要事同自己相商,张清连夜便从河间赶回了南皮,并在翌日晌午与太史慈、辛毗再次齐聚刺史府书房。太史慈照例先将内卫的密报交给张清阅览,跟着又由辛毗大致介绍了一番假道伐虢的设想。

张清认真听完整个计划,当即郑重其事地朝太史慈和辛毗抱拳一揖道,“清乃一介武夫,才智有限,调兵遣将之事全凭二位做主。”

辛毗见张清丝毫不介意蔡吉将虎符交给太史慈,不由暗自松了一口气。要知道理论上张清才是武卫的统帅。张清若是给他们来个阳奉阴违,那问题可就大了。不过太史慈却是深知张清素来为人忠厚,所以他跟着便直接切入正题道,“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