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2/4页)

名茶尽你喝!”

那时在演武厅中集合待命的将校,已经发觉其事,虽不知真相如何,但悄悄窥视,亦可猜想到袁德宏已被挟制,耳语相传,群相惊骇,有些人便要冲进去弄个明白,有些人便拉他们,说会“害了都指挥使的性命”。袁德宏治军虽欠严整,但他的为人并不刻薄,颟顸中不失忠厚;为了有此顾虑,不敢造次。

其中有一部份别具用心的,却发现了这是个一方面可推倒袁德宏,一方面可以建立功勋的好机会,只是这少数人不能号召大家有所行动,必须推戴副都指挥使出来主持。于是寻着他去告知其事。

那副使姓周,倒还是个持重能干的人,一听袁德宏被劫,大惊失色!定下心来考虑,首先就想到,宋军的死士已深入南陵渡行事,可知后续的大军必也已不远;三会砦那里如何了呢?

转念及此,立即下令,派人分南北两岸速速打探军情限时具报。

“副使!”一个姓吴的校尉说:“等打探确实,再来备战,只怕来不及了。请副使摄行职权,立刻下令各战棹待命作战。”

“你莫忙!”周副使皱着眉说:“命令要层层节制,不能直接下到每一条战船上,而且弟兄们此时都散开在各处,一时也召集不齐。我先到演武厅看了再说。”

“我劝副使不必到演武厅,等我去把大家带了过来,听副使的命令。”

“不好,还是我去。”周副使已看出他的本意,便正色表示态度:“战备要紧,主帅的安危亦不能不顾。第一步要先把事情弄清楚,才好定处置的办法。”

“提醒副使,”吴校尉厉声说道:“此时要应变!岂可自投虎口?”

话中带着责备和威胁之意,周副使不能不为将来追究责任时,预先留下辩解的余地,所以随即答道:一你的话不错!我现在派你传令,召集弟兄,各回战棹,准备起锚作战!不过你要注意,不得命令,不准擅自行动。违令者斩!“说着,拔一枝令箭给了他。

“遵令!”

吴校尉是有心要激出变故,高举令箭,命人吹笳鸣金,紧急集合。这声音传入王令岩耳中,不免吃惊,便催刚刚才答应投降的袁德宏采取行动。

“只怕他们不肯听我的话!”

“你还未曾说过。何以知道他们不听?”

“好!”袁德宏说:“我找副使来谈。”

“不必!你到演武厅上跟大家说明弃暗投明的意向。”王令岩又说:“先下一个命令,叫大家保持平静,不得惊惶。”

正说到这里只见八名持刀的卫士,拥着个将官进了门;王令岩一看便猜到,这就是袁德宏所说的副使了。

“周副使,你来得正好!”袁德宏大声喊道:“请你立即下令,不得有任何躁急的行为,免得玉石俱焚。”

周副使很沉着地打量着三令岩、吴惠龙和老朱,然后问说:“这三位是何许人?”

“大宋的使者。”

“周副使!”王令岩神色凛然地说:“这一刻非常紧要,如果你想保全袁将军、保全你们的弟兄,务必即时下令,制止妄动!”

“对了!”袁德宏接着说道:“这所关不是我个人的生死安危;宋朝大军已渡大宁河,非你我所能敌,徒事牺牲,无益大局。你赶快先下令制止,我们大家再从长计议。”

周副使想了想说:“我遵办!”

表面说遵办,其实他另有打算;只要没有动员召集的形迹,暗中仍不妨备战,所以他吩咐随带的卫士,拿着令箭去召吴校尉来此。同时传令,所有的士兵,各回战棹,不准乱走。

王令岩心想,这周副使到底是何居心,有些不易猜度。不过主帅都在这里,如果真的能够坐下来“从长计议”,也是一条缓兵之计,所以听他处置,暂不作尸。

“周副使!”袁德宏说:“你听这位王将军,细叙大势。宋朝天子,仁厚过人,深得民心;一统之业,迟早必成。你我顺天应人,该识时务。请坐下来谈。”

于是各据一桌,这面有吴惠龙和老朱看守着袁德宏,那面有带刀卫士保护着周副使;王令岩就坐在袁德宏身旁,对周副使展开说服的工作。

他的一番大道理还未说完,周副使派去传令的卫士,回来报告:“吴校尉不肯来!”

周副使尚未开口,袁德宏便问:“为什么?”

“你想呢?”周副使说了这一句,又向王令岩说。“吴校尉的用意十分明白,足下不可上他的当!”

王令岩明白了,吴校尉大概是反叛袁德宏,故意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