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争论 (第1/1页)

好书推荐: 一步惊仙 乱世大商人

长乐宫巍峨耸立,琉璃瓦映日光辉,金碧辉煌,飞檐画栋,玉柱间攀龙附凤。 “哈哈哈哈” 一阵大笑声自殿内传来。 御阶之上,永安帝一身龙袍,手中拿着传国玉玺,脸上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此玺经过内阁以及诸多朝中饱学之士一致鉴定,虽是依旧无法完全彻底的确定,它就是出自祖龙之手的传国玉玺。 却也没有证据证明它就是后人伪造。 一番商讨与争论之后,最终认定,它就是传说中的传国玉玺,已然失散数百年之久,如今重见天日。 传国玉玺现世,朝廷自然需要大肆宣扬一番,以稳定天下人心。 除了官员内部的邸报外,锦衣府也加大力度,暗中四处宣扬此事。 “臣等恭贺吾皇万岁” 殿中,众臣大礼参拜,恭贺永安帝。 接受众臣跪拜,永安帝心情舒畅至极,大笑着虚扶道:“众卿平身。” “谢万岁” 龙椅上,永安帝手中一直攥着传国玉玺,爱不释手的把玩着。 翻过来调过去的仔细观瞧,越看越是喜爱。 此等华夏传世至宝,正该属于朕才是。 但望见玉玺上曹丕与石勒所篆刻的字时,眉头微微一皱。 不屑道:“一乃窃国之贼,一乃异族残暴之徒,也配在此宝上刻字!” 他的确有资格这么说。 相对于逼迫汉帝禅让的曹丕,和残暴不仁,且只是割据一方的石勒,身为大梁的皇帝,自然有资格瞧不起这二位。 北伐蒙元,复汉家河山的大梁,得国之正,历数史书,也罕有能与其相匹敌者。 更何况是被后世骂了一千多年大魏,和压根上不得台面的后赵。 伸手将玉玺递给一旁的李进忠:“将此二贼所留字迹去除。” “是”,李进忠躬身接过玉玺,下去命人磨字去了。 礼部尚书简成出于一个学者的心态,对永安帝的做法稍稍有些不赞同。 这毕竟是前人所留,也是历史的见证,就这么磨掉,属实有些可惜。 永安帝眸子往前,直望向殿外内库的方向,心中更是愉悦。 这一回光是银子,贾瓒便拉了四千多万两回来,外加无数的金银珠宝,古玩字画。 另外还有两百多万石粮食,由于过于沉重,现在还在赶回来的路上。 原本内库和国库里,空的都能饿死老鼠。 这下一波肥。 手里有了银子,就可以大力赈济灾荒,清剿叛匪,一一理清过去的弊政。 朝廷的日子也就越来越好。 永安帝不禁连连点头,心中暗道:贾爱卿真乃一员福将。 自贾瓒横空出世后,好像蒙在大梁上空的阴云,已然逐渐消散。 “来呀,传旨,赐贾瓒丹书铁券,赏蜀锦二十匹,准其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此三条合称“三不朝”,第一个有此待遇的是兵仙韩信,后面历朝历代逐渐形成规制,以体现皇帝对于臣子的赞赏与信任。 殿内诸臣无不羡艳,三不朝规格之高,大梁立国以来,不过寥寥数人而已,殿内群臣更是没有一个人有此殊荣。 皇帝封赏贾瓒,众臣子也没什么好说的。 更何况以贾瓒功绩,有这般待遇倒也正常。 本来今日大朝,按照近些日子以来的习惯,上来是要先喷一顿贾瓒的。 但谁让贾瓒送回来了传国玉玺,还拉回来大量的银子粮食,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 这种时候再出面喷他,貌似有些站不住脚。 索性今日这些人便嘴下留情,暂且“饶过”了贾瓒。 不过,对于他拉回来的银子,许多人便开始有了心思。 “陛下,臣请奏”,工部尚书冯承嗣抢先出列。 众人一看,心道坏事。 朝廷诸多部门之中,有两大吞金巨兽,一是兵部,一是工部。 一个掌管天下兵马粮草事宜,一个专职各项工程、水利、交通等。 这两个部门的开支,往往能占据朝廷每年总预算的四成往上。 尤其是近些年来天下各处都不太平,剿匪与赈灾等事项总也绕不开兵部与工部,开支更是大增。 朝廷日子不好过,这些年工部也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各项工程能减则减。 但现在有了银子,饿了这么久的工部,怕是要来一波大的。 果然,永安帝准奏之后,冯承嗣手持笏板,大声道:“陛下,近些年天灾不断,朝廷忙于赈灾,以至于诸多工程事项不得已停工。” “如今大运河已然年久失修,诸多河段已被淤泥堵塞无法通行,江南钱粮北上极其不便,亟待修缮河道。” “另,黄河自前宋以来夺淮入海,至今数百年已有数次溃堤,严重影响大运河通航,致使两淮地区常年泛滥成灾。” “臣请陛下拨付钱粮,修缮大运河,并于黄河两岸修筑堤坝,治理黄患。” 永安帝猛地一沉。 银子才刚刚入库,便要撒出去了? 修缮大运河,治理黄河,这两条光是听听就能把人给吓死。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