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媛媛定亲 (第1/2页)

周安安对村里的贡献,激发了刘林的斗志。 他身为刘家村的村长,居然还没有周安安有魄力。 因为,在盖学堂的期间,他一直思考着怎么把这个学堂长长久久地办下去。 不是一年两年,也不是十年八年,而是世世代代。 所以,不能只让良弟一家出钱。 现在的村民一时会感激良弟他们一家,但是以后呢? 官场如战场,哪天良弟不行了,后来的子孙顶不上去,断了学堂的支出,那么村里人还会继续感激他们吗? 不会。刘林活了大半辈子,人心还是能猜个五六分的。 非但不会感觉,还会埋怨,甚至生恨。 所以,刘林不能让良弟和弟妹的一番苦心落个不好的下场。 他在信中表示,他想带着全村人一起,承担这个学堂的支出。 问良弟有没有办法,让村民们既觉得孩子上学是免费的,又能从他们手中掏钱。 而刘良他们心里本来也是如此打算的,他们并没有打算一直长远地支援刘家村的孩子,这不现实。 他们是想着先在能力范围之内提供帮助,等村里人知道读书的好,再和刘林商议,如何发展村里的产业,让村民有集体收益。然后把收益中的一部分,用在学堂上。 没想到,刘林也想到这一点。 刘良在回信中告诉他,可以因地制宜,把村民们组织起来,一起经营属于自己村的买卖,然后就能长远地把学堂办下去。 刘林接到回信,认为这个主意极好,不愧是官大人,这样一来,不仅学堂有保障,大家也有收入了。 所以,他接下来的日子,除了张罗给学堂请先生的事情,就是在想着村子里到底适合发展点啥。 最后,他和村里几个族老商量一番,觉得他们村子可以种植果树。隔壁周家村的周大牛就一直在种果树,这么多年,他的家境一直不错。 如果把村里的山都用来种果树,那产量肯定很大,所以还要考虑销路。 大家都是一辈子在地里刨食的,让他们伺候果树,那肯定没问题。但是做买卖,而且是做这么大的买卖,大家都有点束手无策。 正好,刘勇知道刘林的打算,他直接让村长把销路交给他的大舅哥去考虑。他岳家就是做买卖的,虽然不是大商人,但是南来北往,肯定比村民们熟络。 这话点醒了刘林和族老们,他们纷纷认可,不是因为刘勇,而是李家在外的信誉名声一直很好,如果和他家合作,不用担心被坑骗。 等到周安安收到刘林的回信,已经接近年根了,家家户户都在送节礼,刘家也不例外。 她对刘林的办事能力,和李家的人品都是非常放心,于是就不再过问此事,都让村里的族人们自己去办。 她和刘良已经起了个头,以后怎么走就要看他们自己了。 年节将至,各个学院都放假了,刘媛媛也放假在家帮忙,刘忠那边来信,说要带着孩子们一起来新河县,到时和父母一起回村。 周安安觉得可以,正好他们要搬进新家,到时更热闹一些。 新家已经装修透气结束,布置都是按照周安安的吩咐办的,虽然没有三步一景的园林,但是小花园同样被打理很温馨。不长的回廊,雕廊画柱之间,周安安让人装上了竹帘子,既挡风挡雨,又增添了一些雅致。 现在只等两天后,刘忠一家子一来,他们就正式搬入新家了。 高家,高应明留在县衙里,跟着他爷爷读书,因为已经是少年了,所以高县令不单要他读书,每日在政务处理上,也会拎出可以说的,与孙子一起讨论。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要实践。 高县令是个实干强干的官员,也许他的文采不是最斐然的,但是他的知识却非常扎实,学以致用,说的就是他这一类人。 所以,他对自己寄以厚望的孙子,同样如此要求。 “你奶奶想给你定下刘家的小姑娘,对此,你是怎么想的?” 高县令没有觉得孩子的婚事不好拿出来当面讲的意思,何况现在书房只有他们爷孙俩。 少年夫妻,老来伴,如果双方都能满意,那才是最好不过的婚事。就像他和老妻,两人一路携手,磕磕绊绊地走了大半辈子,彼此信任,忠诚,这样的家才能走上去。 高应明黝黑的脸透着淡淡的红晕,被自己爷爷这么挑开来说,他手中的毛笔怎么都下不去了,暗暗地想着刘家的那个小姑娘。 “害羞就是喜欢了?那成,我让你奶奶多使点劲。” 高应明也不扭捏,大大方方地抬头,笑得露出一口大白牙,“谢谢爷爷奶奶!” 于是,高家接下来给刘家的年礼,就丰厚了两分,颇有点通家之好的意思。 周安安心领神会,看着自家白白嫩嫩的小姑娘,心中感叹,女大不中留啊。 先不管高应明的父亲会不会再娶,就现在来看,高应明已经长成,破有学问,又有高大人教导,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就算他父亲再娶,再生下儿女,也威胁不到他什么了。 所以,思来想去,高应明竟然成了周安安的首选。 刘良得知后,也没有意见,不过是觉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