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科举制度 (第1/1页)

好书推荐: 掌元时空 特警乱明

李经孝不知道的是,他的这个细心举动,救了韦氏和王氏。 如果不是李经孝,韦氏和王氏不能及时就医,也就一年的时间,他们就会归西。(历史记载不是胡说!) 在赵家停留了几天,李经孝他们也该返回合肥了。 离别之前长辈的都非常不舍赵小莲,小辈的都非常不舍李经孝。 赵小莲一年能回来看望父母一次就是不易。 小辈的更是不知道下次和李经孝见面是什么时候。 赵灵曦的大眼睛有泪珠在打转,努力控制不哭出来。 好不容易有个这么有趣的小哥哥,这么快就要分开了,很是不舍。 再怎么不舍,李经孝他们也该踏上归途。 李经孝在赵府这段时间,也知道了一点赵府的历史。 他们不止祖上有个状元这么简单,他们还是赵匡胤留下的一支偏房。 只是太过于遥远。 李经孝带着二十人继续护送赵小莲回合肥。 路上也遇到了一些兵痞,这些人都是以前的绿营兵或者八旗兵,或者地方临时武装。 和淮军没有关系。 他们要求李经孝等人给过路税,李经孝也已经习惯了。 来的时候每路过一个关卡都会遇到这种情况。 李经孝只需要说出我父亲是李鸿章都能放行。 这次也不例外,直接放行,李鸿章的名号在安徽地界还是很好用的。 现在李鸿章已经是安徽巡抚,只要太平天国被剿灭,说不定还会升官,再升可能就是正二品的大官了。 李经孝他们偶尔也会碰到土匪,只是安徽地界都是小股土匪,看到李经孝他们二十多人,就一个马车,也没什么好抢的,就没有动手。 还好他们没有动手,要是动手了,很可能再次被李经孝带人攻到老巢。 又经过几天的赶路一行人回到了合肥。 李经孝继续开始读书练字。 他在前两年被自己父亲逼着去参加了科举考试的第一阶段,也就是报考童试。 清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两个阶段,初步考试和正式考试。 初步考试又称为童试,包括三个阶段,县试、府试和院试。 县试和府试李经孝都已经过了。 今年还有院试在等着自己。 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每三年举行两次,一般都在二月份进行。 院试合格后,被录取的考生就成为了生员,俗称秀才。 李经孝最近也在努力看四书五经,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块地盘。 要想有一块地盘,要不就和父亲一起去打仗,获得军功,他才10岁李鸿章肯定不会干。 另外一个就是走文人的路,绕不开的就是四书五经和儒学。 好在李经孝拥有后世思想,又在这一世学了七八年的这个时代的文化知识。 毛笔字也越写越好。 在文人这条路上要想获得官职,至少是一个进士,进士还只能是一个六七品的官职。 他这倒是不担心,后面凭借自己父亲的威名,再加上自己如果获得进士后,官职会被火速提拔。 童试结束后就是正式考试。 正式考试又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由国家派考试官主持,每三年考一次,在秋天八月举行,分三场(八月初九、八月十二、八月十五)进行,每场考三天。 乡试考中的考生被称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员。 会试是在京城进行的礼部考试,举人通过乡试后,第二年进京师参加会试。 会试每三年进行一次,在春天三月举行,分三场(三月初九、三月十二、三月十五)进行。 举人参加会试合格后成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员。 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一段,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 通常时间在会试后的下一月,在紫禁城内的保和殿应试,应试者黎明入场,日暮交卷。 殿试结果出三甲,一甲录取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 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叫传胪。 三甲若干人,称同进士出身。 此外,在科举考试之前,还有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回避与关防制度。 在清朝的乡试中,为了防止考官作弊和考生舞弊,采取了回避与关防制度。 考官和考生都要进行回避,考官不得在本籍省份阅卷,考生要提前几个月进行报名并提交履历和试卷样本,以便进行资格审查。 在考试期间,考场实行封闭管理,严禁携带与考试无关的物品进入考场。 当然后面的李经孝还不涉及,他还在第一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 …… 在李经孝准备考试的时候,李鸿章已经和曾国藩汇合。 李鸿章:“恩师,一路辛苦,里面请,我早就命人准备好了饭菜,我们吃了饭再聊。” 曾国藩:“少荃几年不见了,你这支军队我看着就眼馋啊。” 李鸿章心想我还将火枪兵藏着了,不然更让你眼馋。 嘴上回到:“恩师说笑了,多亏我在恩师下面学了几年,也多亏恩师在学生建立淮军初期的支持。”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