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4页)

古时候一斤没现在多,大概有五两的样子吧。

楚国的黄金矿藏很多,不亚于现在山西的煤藏量,一直就没挖完。在楚国亡国1100多年后,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被贬到楚国旧地的朗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南常镇,还能看见有淘金女在忙活。他写的诗句“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江中浪底来”,写的就是淘金。

不光是那时候,就是现在,也还有剩下的金子。在湖北宜城县有个“散金坡”,一下暴雨,土坡上就能捡到金屑。据说这里原来就是楚国制造“爰金”的作坊。

看来到了春秋战国,金子就比“宝贝”更牛了,后来凡是好时代都叫“黄金时代”。

不过要注意的是,金属货币特别是黄金,虽然流通的历史远比贝币流通的时间长,但是贝币流通时,正是汉字形成期,因此汉字里带“贝”字偏旁的,大多都跟“财产”、“财经”有关,而带“金”字旁的,多数只跟冶炼、武器和金属有关,跟财产反而没多大关系。

这就叫文化传承,不管你再怎么拜金,也不能把文字都改了!

至于在全球范围内,究竟是哪个国家最先铸造金币的呢?

一般公认是小亚细亚的吕底亚国(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546年)。这个古国早就灭亡了,要不是咱们太爱黄金了,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听说它。它位于今天土耳其的西北部,就在爱琴海边上。

吕底亚国是一富国,首都萨第斯宏伟壮观,富得流油,堪称远古“第一牛”都城。这个古国大约在公元前660年开始铸金币,可是咱们的楚国,大概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铸金币的。因此谁是“金币老大”?还不一定呢。

这,有待你们大伙去考察吧。

秦始皇究竟是谁的代表?

说到这里,不知各位发现一个问题没有?春秋战国时代,钱币的形制“百花齐放”固然是好,符合自由精神,但是,这里面隐含着一个极大的不便,就是币制太复杂了。

你们看,光是铜币,就有四大类,有的两三种在同一个地区平行使用,互相间就要有个兑换率。

第二篇 咱们的“黄金时代”来自楚国(5)

不同国家的的钱币,也不能自由流通,又要兑换。

这时候除了唱主角的铜币之外,同时流通的,还有珍珠、玉器、贝币、金币、银饼、锡块,它们和铜币之间,都要有严格的兑换率。

战国时期,甚至还出现了少量银币。在河南省扶沟县的古城村,就发现过18枚银质的布币。虽然出土银币的案例极少,但说明那时候已有银币。

同时布匹也作为实物货币在继续流通,诗经《卫风?氓》里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说的就是拿布匹去买东西。而且各国的布匹多宽多长为一匹,都不统一。

这样一套复杂的兑换率体系,恐怕仅仅长一个脑袋都记不住!

那时候的国君,甚至也有在货币兑换上做文章的。魏国著名的改革家君主魏惠王,在首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以后,就发行了一套特殊的“外贸币”,比国内发行的铜币分量要轻,专门用于“国际贸易”和边境贸易。

这种特殊的外贸货币,不仅重量比面值要轻,而且含铜量也低。

大梁那时候是商业中心,商誉很好,不怕各国商人不来做贸易。魏国在进口商品时用外贸币支付,货币成色不足,就等于压低了人家的价格,占了人家的便宜。

这样混乱的货币状况,再加上关税壁垒、战争频繁,那时候做国际贸易的商人,一不小心就可能赔个底朝上!

历史证明,凡是经济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一定要有政治上的代表人物出面来解决。

最后解决了这一瓶颈问题的政治人物,就是秦始皇。

“秦王扫六合”,现在一般都把他的动机解释为代表“地主阶级”,想建立大一统帝国,以促进生产力。其实,他不消灭六国,“地主阶级”也照样从事农业生产,而最急于打破诸侯分割局面的,莫不如说是商人阶层。

早在春秋时,商人就已经很有政治影响力了。《左传》上说,晋国的商人“能用金玉装饰车辆,衣服上有好看的花纹,能向诸侯行贿”——官商勾结,早已有之!

越国的范蠡在弃官经商之后,“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乖乖,三次赚到了一千斤金子!当时人都尊称他为“陶朱公”,后人更把他尊为商人的祖师爷——这是商界的孔子。

孔子的弟子子贡,往来于齐鲁之间经商,所到之处,国君都和他行平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