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初登大陈 开模铸炮 (第2/2页)

好书推荐: 大明危局

然造出的火炮必然是差别不小,炮膛游隙的不同肯定没办法制造统一标准的炮弹。

虽说作为母本的标尺用后世的眼光看不一定准确,但萧震现在要的是统一,而不是在乎现在的标尺是否符合后世标准。

泥范是等了三个月才好不容易干透,趁着等待泥范的时间,萧震又组织自家海船从福建和南洋的西方人手里囤积了不少的铁料,但铜料还是不多。

煤炭也是用海船运来不少,好在现在的煤炭算是好买,价格也便宜的不像话,不像铁料一样限制买卖而且价格不低。

终于等到泥范干透,土法建造的土高炉也是建好不少,但前期出产的钢料,都锻打成了长枪的矛头或者长刀,勉强装配壮丁训练之用。

铁范耗费了萧震近十天的时间,在一众工匠的努力下,打造了四款不同口径火炮的铁范。

在用铁范浇铸成炮后,萧震马上进行了试射,经过一天紧张的试射,只要不是两倍以上的装药,铁铸炮还是不会炸膛的。

萧震估计是自己的搅拌和鼓风预热法,使熟铁的含钢量增加不少,应该勉强算是一种脱碳钢,有效的减少了纯铸铁炮时间久了产生裂缝炸膛的几率。

到此铸炮终于可以进入量产阶段,四十人的工匠用一铁模可每日铸炮三门,赶工的话两天可出九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