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2/4页)

程度,我能不能推荐,如果推荐以后没有多久这个人就会跑掉,那我为什么要给自己找麻烦?

。。

采访后记:

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某城市HR俱乐部的新年酒会。一位著名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在闲聊中谈到了对招聘应届毕业大学生的一些看法,没想到引来众多应和。“我们尽量不做应届毕业生方面的招聘计划。”“我们公司内部规定坚决不要聘应届毕业生。”“我们不愿意冒风险招聘应届毕业生。”……要知道,这帮HR精英们平时各有各的一套管理模式,在聚会中常常产生分歧,为些问题争执到面红耳赤也不鲜见,难得这一次的态度竟然惊人的一致。

这几年招聘的大学生感觉上一年比一年浮躁,但是他们的思维又很活跃,不肯踏踏实实做好基层工作,没有社会经验,吃了亏就怨声载道,导致用人单位对应届大学生非常不满意,在心理上对大学生产生了一种抵触。频繁地跳槽是企业不愿意招聘应届大学生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因为人员过于频繁地流动对企业的发展壮大非常不利。而现在的大学生们不知道究竟出于怎样的心理,一年之内换两三个工作也是常有的事。一方面是找不到工作,一方面是频繁地换工作,这样的矛盾真是令人费解。是他们观念太新?是他们太浮躁?还是他们太自私利己?这样的问题大概只有留给他们自己去深思反省。我想说的是:希望他们能有更多的责任感,对别人,也是对自己。

大学毕业生在步入职场之初最好做一做思想功课:首先,要忘掉自我。忘掉自己在学校时的辉煌。小我融入大我,吸纳社会营养。第二,设立自己的方向性目标。比如尽快熟悉自己从事的行业和领域,学习和他人工作式相处等。这样你就能忍耐过程的挫折和困难,因为你有了目标,能从远处看面前遇到的问题。再者,融入一个团队、一个组织。只能使你更强大,你的风格更明确,绝对不会泯灭你自己。这是一项预备,决定你的眼界和心态。

。 想看书来

刚明白那家公司说待遇比较低的真正含义

我们班男生中有个浙江宁波的,平时跟我关系比较密切。学校招聘会那天我在宿舍看书抗议,他也在宿舍。他不去的理由是简单:他根本就没有想过在北方找工作。浙江经济发达,工作机会也多,他理所当然要回去找工作。他还对我说:“等你找工作的时候去宁波吧。”我就说:“那可好,到时候我就住你的、吃你的。”一开始也只当玩笑话,后来细想想,为什么不能当真去南方试试呢?说不定真有好运气呢!

春节放假在家期间,我跟父母说自己想去南方看看,看能不能在那边找到合适的工作。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村人,在这些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建议。我在跟同###系以后决定动身去宁波市——毕竟有人在那边接应,可以省不少事。

2月10号,我乘火车到达杭州,又换乘汽车才来到宁波市。同学家是宁波市的一个区——说是宁波市其实是郊区了,距离市中心也很远。晚上他家招待我,他父亲说南方这边找工作也不太容易。我第一次喝了南方的黄酒,他们的方言我也有很大一部分不明白什么意思。晚上在同学狭小的房间内我打地铺睡,有点失眠,那是对于明天找工作的期待和憧憬。

第二天早上我们早早地起床,随便吃了点东西,倒了两次车,一个多小时才匆匆赶到宁波市人才市场。一进大门看到里面人很多,招聘单位也满满地排开了。这是一个好的兆头。我跟同学约定我们各自行动,然后中午11点的时候在门口见——我们知道到里面转转肯定会被挤散的。我想首先应该把招聘单位的大致情况了解一下,然后再有重点地选择单位投简历,否则一家一家地看下去,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

在我转的过程中,确实发现了不少好的单位,在国内名气不小,实力不错,比如波导、奥克斯、杉杉等。但是一圈转完之后,我就有些失望:首先是招技术、机械、财会类的占招聘会的大部分职位,招中文的不多;有几个单位需要办公室文员、秘书,但是无一例外地强调需要女性。其次是很多的招聘单位在招聘的海报上明显地注明“应届毕业生勿扰”,还有的单位要求应聘人员需要有宁波市户口。

后来我才听说一些中小企业将招聘当形象宣传,借招聘之名行广告之实,看似诱人的工作岗位实际是为给自己树招牌的广告行为。有时承办展会的单位为了吸引人才前来与会,会通过许多“关系”找一些正规企业来当“托儿”装门面。

更有甚者,一些组织单位向个别小公司承诺“返点”,他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