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老倌儿与1991年的电影业 (第1/2页)

PS:求推荐票!求月票!

1991年11月的北平,秋风的萧瑟让城市好似蒙上了一层黄色的纱布,卷着未黄透的树叶,渲着一股悲凉。

马路上,密密麻麻的自行车大军等候着红灯。

11月16日,俄国那位喜欢抽皮带的叶利钦宣布了10项总统令,这股压抑的风潮好似西伯利亚寒流一样,从外蒙席卷而来,塞罕坝的人工林抵挡了风沙,但挡不住红色棕熊痛嚎的风潮。

北面庞然大物曾经的钢铁洪流不再继续他们的传说,

这个时候的国际国内形势用风云变幻来形容在合适不过了。

年初的海湾战争的结果和展现出来的现代化军队开展的战争模式让中国震惊。

而我们呢?

“叮铃铃——”

几个衣着光鲜骑着很洋气公路赛的男女吸引了不少街坊邻居的注意力。

端着碗炖吊子的门房大爷一边秃噜吊子一边发出啧啧的感叹声。

“嘿卧槽,这年轻人。”

“这几个港岛人真特么行哎,有汽车不特么开,偏要骑什么自行车,还真入乡随俗。”

“刚刚我和那个小伙子打招呼,一口北平话倍儿地道。”

从后海骑出鼓楼,吴孝祖戴着印有‘南华’字样的棒球帽,穿着I·T旗下安德玛运动给‘南华足球’订制的训练运动服,身下骑着一台黑色的‘来礼’自行车穿梭在马路上。

来礼就是美利达的前身。

相信后世骑友没有人没骑过美利达的车子。

“老板,北平好酷噢。”

新罗婢李英爱穿着同款运动服蹬着自行车,好奇的举目张望,连连感叹,“感觉人特别的多。”

蒙嘉惠梳着马尾辫也骑着自行车跟在旁边。

身后,四五个保镖也一起骑着自行车跟着锻炼。

“现在全市加起来,人口数量大约有近千万的数字。”根据1991年人口普查数据,全市常驻人口1086万。

“大发——”李英爱惊讶不已。这年代,高丽人口差不多4300万左右。

吴孝祖一行人到了北平几日了。

原本他想要休息两日就转机离开,奔赴哈密、克拉玛依进组,正式开始西域拍戏之旅。

却没想到,刚到地儿就被北影厂的一个电话给稳了下来。

“领导想要与你进行会面,洽谈关于主旋律献礼片的合作可能。”

然后,吴孝祖就滞留了下来。

‘献礼片’三个字让他有点恍惚。

现在哥们儿都已经朝着御用文人方向发展了么?这条‘国师’之路会不会早点??

可转念一想。

自己这ZZ加成实在是太恐怖了。

一位港岛导演。

一位爱国的港岛导演。

一位爱国且具有巨大国际影响力的港岛身份的导演。

不是吴孝祖在这套娃,而是这些标签加在一起确实让他有一种独树一帜的‘位置’。

尤其是《女排》的成绩成为了近年来‘献礼片’的典型。

不单单在大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且在老百姓中间取得了不小的影响力。

最重要,这部电影在外埠市场成绩也不差。

湾湾、高丽、东瀛乃至东南亚,都取得了很好的票房,尤其是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日本人……

这可不像后世男足和人家踢…

《女排》当初登顶是踩着东瀛女排上位的——然后东瀛国内出现了不少中国女排的‘自来水’。这部电影在东瀛也收获了不小的成绩和口碑。

这给国家带来了不少的正面文化宣传好处。甚至,还因此增加了中日之间的经济往来。

虽然说山川异域,不共戴天。

但是在90年代,东瀛的投资以及摸着东瀛过河的套路相对还是很香……我们牢记历史,但是我们也要把握现在。

这也是这一次吴孝祖第一时间就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

再说,吴孝祖与北影厂也是老朋友。

所以说这种事情落在他头上也无可厚非。

至于说献礼片?

其实这个概念其实不算新鲜。

从1959开始,“献礼片”就成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电影创作类型片。

这种类型片其实虽然国外没有提出概念,但是比如说北美,独立日前后或者为了某些事情,也会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