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部分 (第1/4页)

陨园捕ㄏ吕矗�鹿僬獠鸥侠矗�匀�窠凇!�

“哦?”李继筠眉毛一挑,嘿嘿笑道:“芦岭州如今已安定下来了么?据本官所知,就在十日之前,野离氏还曾攻打芦岭州,大肆劫掠,是么?”

李继筠说的是事实,党项七氏与芦岭州秘密交易,想全然瞒过夏州的耳目十分因难,这用兵“劫掠”之计就是细封氏族长五了舒那头老狐狸想出来的。一待党项七氏有什么大宗的牛羊或皮毛要交易时,就把牛羊和装载货物的车子夹在军伍之中,攻打芦岭州一次。

一旦打仗,双方探马四出,夏州的细作就无法靠近了。物资夹在军伍之中,也更容易隐蔽,至于打仗的结果,自然是来袭的党项人“劫掠”了他们需要的物资大胜而归,而他们带来的牛羊马匹、草药皮毛,也要尽数落入芦岭州之手。

杨浩对这种明里交战,暗中交易的方式还进一步完善,把它变成了一场场攻防战的军演。每一次交易。都是一次军演,这样一来戏做的更加真实,而且通过不断的切磋,提高芦岭州民团的战斗实力,发现城池防御上的种种不足和破绽讲行改进。至于李继筠所说的十日之前**战斗。还是杨浩亲自指挥的呢。

杨浩微微一笑道:“李大人所言甚是,自我芦岭州建州设府以来,的确屡屡受到党项诸氏的攻击。幸好芦岭州地势险要,城高墙厚,这才确保无虞。”

李继筠仰天打个哈哈,说道:“确保无虞么?党项诸部骁勇善战。他们若非毫无组织,只是流匪一般洗掠芦岭州,你们还能确保无虞吗。哪一天他们诸部联手,大举进攻的话,恐怕芦岭州就要变成一片废墟了。”

杨浩反问道:“党项诸部,尽受夏州节制。不管夏州也罢,芦岭州也罢,都是大宋臣属,党项诸部件傲不驯,屡屡兴兵伐我芦岭州,令尊身为夏州之主,约束部众不利,恐也难辞其咎吧?”

李继筠两道浓眉一立,冷笑道:“杨大人这是在指责家父么?”

杨浩拱手道:“下官不敢,下官只是觉得,约束党项诸部,正是令尊的责任。我芦岭州屡受攻击,百姓死伤无数,令尊大人既为夏州之主。牧守一方,理应节度诸部,免生战事。”

李继筠一捋虬须,狡崭地笑道:“难,难啊。

党项诸部,名义上虽臣服于我夏州,但是诸部各有地盘、各有人马。这些人名是宋民,实是生番,不服王法教化,缺什么抢什么,我夏州也是屡受其难,喔……任大人在这里。你可以问问他,前不久,诸部叛乱,还是我夏州和府州联手出兵,这才平息了战乱。西北情形,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的,这里的百姓,也比不得久服王法教化的中原。一个书呆子,在这种地方,是站不稳脚跟的。”

李继筠不知杨浩来历,只当他这个知府也是两榜进士考出来的官儿。看他模样也是斯斯文文,是以讥讽他一个文人成不得大事。

杨浩不以为忤,微笑道:“李大人说的是,其实下官也知令尊有令尊的难处,只是芦岭州连受劫掠。损失惨重,心中难免愤懑,方才言语有些过激,还请大人勿怪。今番往府谷来,下官一方面是答谢府谷士绅前次的热情款待,另一个目的,就是想向折大将军乞援,希望芦岭州百姓能置于永安军的翼护之下。”

李继筠得到的消息是党项七氏正在轮番袭击芦岭州,把芦岭州当成了一块任意宰割的肥肉,夏州本就有纵容诸部为乱,避免诸部与汉人融合,保持党项诸部的独立性,对此自然不会节制;反而有些幸灾乐祸。

杨浩此来府州,他就预料是借兵来了,他所不忿者,只是杨浩不去夏州乞援,反来府州借兵,分明是不把李氏放在眼里。如今听杨浩说的这般可怜,李继筠不禁哈哈大笑道:“府谷诸军皆立堡塞,党项诸部尽是游骑,攻守之势就此定矣。永安军虽骁勇,然据堡寨而自保尚可。哪有余力周济你芦岭州?”

此言一出,许多府谷官吏露出不忿之色,但是李继筠所言属实,他们又无话可讲。夏州李氏与府州折氏时而议和、时而征战,一直是李氏攻而折氏守,折氏守府谷守得有声有色,倚仗地利还能打些胜仗,却从未主动去伐李氏,不是折氏例代家主没有扩张之心,而是折氏一旦发兵主攻则必败,论起实力来,府州较夏州确实差了一截。

但是李继筠身在府谷,居然肆无忌惮地说出这番评论,那么府州折氏在夏州李氏眼中是个什么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杨浩见他狂妄如此,心中暗喜,遂从容笑道:“府州百姓耕垦田地。植桑种麻,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自然不屑做那纵骑游掠的强盗。我芦岭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