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部分 (第1/4页)

受我的牵累,急病交加而死。我还记得……当初将将母亲葬在鸡鸣山上的时候,家母连一具棺木都没有……”

他的眼中蓄起了莹莹的泪光,回忆着当初那椎心刺骨的痛,说道:“杨某离开的时候,曾对天盟誓:这一番离去,一定要闯荡天下,闯一份功业出来,那时……我就回霸州,把她老人家风光大葬……”

他淡淡一笑,说道:“那时杨某少年轻狂,曾发下宏誓,将来修墓、修冢、修陵……,有多大的出息,就给母亲修多大的坟!如今想来。不过是激愤之下的一番狂言,那时杨某身无长物、地位卑贱,又怎能未卜先知,悉有今日地位,想不到……母亲在天之灵护佑,今日竟真的成为一方封疆大去……”他长长地吸了口气,说道:“如今芦州已升格为节度,既食朝廷体禄。为一方牧守,理当保境安民。为国效力,银州今被契丹反叛庆王占据,与我芦州近在咫尺,若是让他站稳脚步,驱骑南下,我芦州笈发危矣,是以本帅开府建节,第户件大事,就是与府麟两藩议盟,先行铲除银州敌患,以芦州、银州,联纵横止,一脉,做一个名符其实的横山节度使。”

众文武听了一阵骚动,个个喜形于色,大帅这是要打着为大宋开疆拓土、保境安民的旗号,准备扩张自己的势力了。如今节帅虽然成了一方节度,他们也都做了官儿,可是实际控制的地盘有多大?不过是这座封闭于四山之中的芦州一地罢了。只有扩张领域,不断扩大地盘,他们的势力才会越来越大,在这个地方。也只有建立军功,才能保证他们不前程似锦,杨浩这颗定下丸给他们吃下去,众文武心中已定。

杨浩又道:“等到平定子银州,本帅就为母亲起坟迁骨,将家母的坟劳迁至芦州来。”

众文武听了更是大喜,将他母亲的坟劳迁来芦州?大宋的节度使也是流官,皇帝要调你离开,你就的离开,是以官员上任,家眷固然可以带来,却没有理由把祖坟也给迁来的。杨浩要迁坟于此,心意表达的还不够明显么?他奉诏来了,但是他不会再奉诏走了,他要以芦州为家,以此为杨家祖宗之地,从此不作他想了。

可林朋羽还不满足自己的祖宗与古代的某位名圣大贤扯上关系,何况杨浩要在西北打下一片江山,统治那些自视甚高的世族世家呢,他的出身就算不能十分的高贵。也一定要尽量提高,所以芦州文武对他们兄弟相认是大力促成的。

杨浩的几位娇妻也是坚定的拥护派,丁承宗为杨浩无怨无悔的付出。她们都看在眼里。尤其是她们和丁家小妹玉落相处极好,那样惹人怜惜的一个可人儿,冬儿、焰焰她们怎忍杨浩兄弟失和,让丁吐、妹从中为难1日日以泪洗面。

其实对杨浩来说,就算没有林朋羽等人苦苦求恳,罗冬儿等几位娇妻大吹枕边风,他心中那一丝怨尤也已经惰悄消散了。世间事,身不由已处多多,杨浩已是深有体会。站在丁承宗的立场,已经没有人能比他做得更好了。如今他把杨氏奉承为父亲的续弦正室,以孝子身份亲自去为她起坟迁灵,在那既重视出身、又重视身份的年代,丁家大少爷做到这一步,谁还有什么理由继续责怪他?

孝衣脱去,里边竟是一套僧衣,杨浩诧异地看着他,终于忍不住问道:你……出家了?”

丁承宗淡淡一笑,说道:我已拜达措活佛为上师,随活佛修习佛法,然……尘缘未了,所以未曾正式剃度,如今只是一名瑜伽士(密教的居士)。”

杨浩默然片刻,又问:玉落……已经跟你说了他的身世?”

丁承宇轻轻点了点头:我没有想到,原来竟是因为这个原因,雁九着实能忍,也着实了得…………

丁承宗说着,想到自己一家被雁九陷害得如此凄惨,忍不住潜然泪下,杨浩心头一酸,忍不住道:“大哥,往事已矣,多思无益。”

丁承宗身子一震,猛地抬起头来,惊喜地看着他,颤声道:“你……,……,你终于肯叫我一声大哥了么?”

杨浩眼中也是泪光莹然:“大哥,你我都是他人阴谋的受害者,些许芥蒂,我们早该放下了,其实我早已认了你是我的兄弟,我的大哥。”

丁承宗疑惑地道:“早已?“

“是,就是你昏厥不醒的时候,我去向你辞行,那时……我就已经认下了兄长。“

(,可是……”

可是……兄弟也会闹意气的,是不是?”

(,是,当然是。”

丁承宗握紧了轮椅扶手,两行眼泪簌簌而下,这回却是喜悦的眼泪。

平息了一下激动的心情,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