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部分 (第1/4页)

山和太行山北支的长城一线,沃野千里,北限大山,重峦复岭中复有险关,是将中原汉族地区和北方游牧民族区域分隔开来的天然屏障,战略位置最为重要,乃中原之北大门,命帅屯兵,抚其险阻,戎马不敢南牧。若失幽蓟诸州,则千里之地,皆须应敌,千里皆平原,则中原常不安。而今,终于功德圆满。

此时新年已过,杨浩虽未还都,但年号已定,且颁布天下,该年是为永和元年,此次和议由宋国主导,因此和约以宋国年号为准。各自签字,盖印,交换国书,眼看着年幼的儿子费力地搬起沉重的国垒,在内侍的帮助下将那鲜红的大印端端正正地盖在国书上,萧绰鼻子一酸,终是忍不住潜然泪下……

※※※※※※※※※※※※※※※※※※※※※※※※※※※※※※

国书签罢,因辽国皇帝年幼,由听政太后代为祭天,杨浩和萧绰各自手捧和约,缓缓登上土筑高台,高台较大雄宝殿屋檐还高出一头,左侧一阶阶上肃立的是辽国侍卫,而左侧台阶上站立的则是宋国侍卫,高台上,铺设香案,红毡漫地,除了二人,空荡荡再无一人,两国的文武大臣都在台下恭立,只有两国的起居舍人降三阶侍立。

舞绰手捧和约,脸色苍白,怅望着眼前可见的一切,很快,这里就要姓宋了,她得偃旗息鼓,带领她的臣民离开这儿,也许……再也无法回来。

杨浩轻咳一声,说道:“太后……不念誓词么?”

舞绰冷笑一声,道:“杨皓,你今日遂了心意,想必是快活的紧了?”

两人手捧和约,肃立于香案前,神色冷竣,目不斜视,看在台下两国文武眼中,倒似正庄重地向天地祈告一般。

杨浩沉默有顷,幽幽叹道:“若宋辽易萎而处,太后会怎么做呢?”

萧绰终是一代人杰,转念一想,心中恚意便减轻了许多,只黯然道“:你携乓乘危,泊我割地,中原人便该有好日午讨,我的儿女,便活该风餐露宿,逐水草而居,世世代代、乎乎孙孙苦厄贫穷么?”

杨浩目光望向大雄宝殿宏伟的殿宇,怅然道:“我能说什么?众生平等么?便是口口声声众生平等的佛祖眼中,也有天、人、阿修罗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善恶之道中又有上中下三品,何况我一介凡间帝王?谁有大神通,顾得所有人?便是我宋国,南北之民、西东之民、城卓山村之民,同样是大宋子民,又哪能做到尽居锦绣之地,尽享荣华生活?”

杨浩轻吁一声,又道:“我并不想……可是我知道,我今日不取幽燕,来日辽国决不会满足于拥有幽燕,若无幽燕,宋国一马平川,无险可据,纵然贫民冗兵,耗十倍之力,亦不足以自守。”

舞绰冷笑:“好理由,你夺我之食,济你之口,倒是理直气壮天经地义了?”

杨浩淡淡一笑:“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我也没有打算只顾自己。可契丹一族,一遇天灾**,生计无着,便思南侵中原,这是事实,居其位,谋其政,我得先为自己打算。孟子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对一君子是如此,做为帝王,我想也该如此。”

舞绰只是冷笑。

杨浩睨她一眼,问道:“你……可曾听过火宅的故事么?”

舞绰微微露出诧色:“什么火宅?”

杨浩悠然道:“这是佛祖释迦牟尼讲给他的弟子听的一个故事,故事里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很大的国家,国都王城附近的村庄里有一户很富有的人家,人丁兴旺,子女众多,田园宽广,房舍众多。有一天,宅子起了大火,可是宅子里的孩子们浑然不觉,还在后院里玩耍。

有个人跑去告诉他们着火了,可他们根本不相信,只顾四处奔跑玩耍。这个人不管怎么说都没有人相信他,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他告诉孩子们,村口有人带来了很多奇异有趣的小动物,还有许多好玩的玩具,如果不赶快去看,那个人就要带走了。

孩子们听了迫不及待地催他带自己去,他们都跑出了庄园,整座庄院都烧成了灰烬,但是孩子们一个也没有烧死。村口当然没有什么奇异的小动物,也没有好玩的玩具,那个人骗了孩子们,但是孩子们的性命却保住了。”

萧绰也着他,冷冷地道:“什么意思?”

杨浩道:“我的意思是,手段不重要,结果才重要。

你不要只看到我的手段好不好,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我的一番苦心。”

舞绰黛眉蹙起:“井么苦心?”

杨浩自顾自地道:“我只是一个凡人,凡人做不到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