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部分 (第1/4页)

然而天满贵胄,不管天资如何卓绝,阅历到底非可强致,这倒不关乎年龄,在于地位和见闻。他的地位无法接触到末秩微禄的官吏,他的见闻限于京畿以内的风土人情。因此,他的眼光来看,便有了绝大的错误。

除了恭王以外,在座的人都觉得李棠阶指曾国荃为“功名之士”,是个相当含蓄的好说法。因为,不便说他所学的是五代的藩镇,打胜仗只为占城池,占城池只为封官库,封了官库,然后借故回乡,求田问舍。在京的湖南人都知道,早在咸丰九年,曾国荃在家乡构建大宅,前有辕门,内有戏台,搞不清他是总督衙门,还是王府?这个荒谬的笑话,恭王应该知道。李鸿章看他老师曾国藩的面子,卖曾国荃的交情,既克江北,按兵不动,让“老九”独成复金陵之功,好为所欲为,这不过是两三个月前的事,恭王更应该知道。然则看了“宋史”和“十国春秋”上的记载,以为曾国荃克金陵,会象曹彬下江南,收金陵那样,躬自勒兵守宫门,严申军纪,秋毫无犯,然后把南唐二主之遗,自金银珠宝到古玩书画,尽行捆载而北,悉数点交内府。那不是太天真了吗?

这些想法自然不便说出口,那就只有解劝了。只苦于不易措词,说是百战艰难,说是不世勋名,都可以作为恕词,但有曾国荃的那位老兄,摆在一起,相形之下,反显得曾老九的不可耍因此,所有的劝慰,都成了不着边际的闲话,谈得倦了,纷纷告辞。

只有宝洌Я袅讼吕矗�涣艘桓龅胤脚愎�跸�コと铡D鞘侵褚裆畲Γ�龀擅┪菟频囊桓鍪檎�1舜送崖孕渭#�仆范桃拢�谝话嗷埙锟扇说难就肥谭钪�拢�嬉庀刑福�庸�堑绞芯��氲绞裁幢闼凳裁矗�挥眯薮剩�膊挥霉思伞�

这一天谈的,比较算是正经话,话题依然是在恭王的烦恼上,国库支绌,而曾国藩要钱办善后。

宝洌У降妆裙�醯脑睦��钚��袄硭�切┗案墒裁矗吭�由�滴薄�醺��晃牟幻��膊还�嫠�俏焕系埽�饕环�诙�亮宓乃荡识�眩 北︿'以户部尚书的地位又说:“你以为他真会到我这儿来要钱吗?不会!曾涤生的理学,不是倭艮峰的理学。他是胸有丘壑,是绝大经济的人,打了这么多年仗,要兵要饷,还不是他自己想办法!如今办善后,本该借助于地方的,难道他倒非要朝廷拨款,才会动手?你想想嘛,这话是不是呢?”

恭王笑了:“你这话,刚才当着那么多人,为什么不说?”

“我为什么要说这话?泄了底儿,对我有什么好处?”宝洌в炙担骸盎Р康奶霉伲�翟谀训保�锢锿馔舛疾惶辶拢�媸怯锌嗄蜒浴!�

恭王听他的语气中带着牢骚,不由得把他的话又玩味了一遍。管钱的衙门,局外人所求不遂,自有怨言,是可想而知的,似乎内部也不体谅堂官,那是怎么回事呢?(未完待续。)

三十三、雷霆雨露(五)

于是他问:“什么叫‘里里外外’?你部里怎么啦?”

“还不是为了慈禧太后万寿那天的那一道恩旨。”

这一说,恭王明白了。慈禧太后万寿那一天,特颁上谕一道,军兴以来,各省的军需支出,无需报销,但自本年七月初一以后,仍按常规办理。这道谕旨,表面说是从户部所请,实际上是恭王的决定。他的想法是,历年用兵,都是各省自己筹饷,纵有所谓“协饷”,由未被兵灾的各省,设法接济,一半也是靠统兵大员的私人关系,宛转情商得来。朝廷既未尽到多大的力量,此时自不宜苛求,而且一笔烂帐,不知算到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倒不如索性放大方些,快刀斩乱麻,一了百了,倒也痛快。

这是个颇为果敢的决定,不但前方的将帅,如释重负,激起感恩图报之心,就是不相干的人,也觉得朝廷宽厚公平,显得是有魄力的宏远气局。然而户部、兵部的司员书吏,正摩拳擦掌,要在这一笔上万万两银子的军需奏销案中,狠狠挑剔指驳,不好好拿个成数过来,休想过关。这一来,万事皆空,自然要大发怨言。

宝洌Э吹焦�醯牧成��碌剿�男那椋�嬗炙档溃骸拔乙膊焕硭�恰U庖埠茫��蛭��谴笫������谜饧�掳斓闷�粒≌娴模�车乩锾钙鹄炊颊饷此担撼�斯�酰��裁挥姓饷创蟮牡5薄I贤蛲蛄降木�阎С觯�狄簧�懔司退懔耍�馐嵌啻蟮氖置婺模俊�

随便几句话,把恭王心中的不快,一扫而空,代之而起的是贵介公子,脱手万金,引人啧啧惊羡的那种得意的感觉。

。。。

太后打发了德龄,转过身看着热闹非凡的御花园,仿佛是一个存在在另一个次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