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连传十二道旨意,崩溃的李景仁 (第1/1页)

崔鸣觉得,他说得够多了。 同为世家,他也不想看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这种事情发生。 “李兄,告辞了,后会无期了。” 李景仁:“……” 崔鸣现在是意气风发,他崔氏虽然被诸多世家诟病,嘲笑,讽刺……但他认为,那是那些家伙们,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搭上蜀王这条线,虽然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但长远看来,这是最利于家族发展的。 一家之主,没有大的格局,长远的眼光,是成不了大事的,他大哥虽然有些疯癫,但眼光超前,给了他极大的启发。 大唐建国不到二十年,两代君王均是贤明,尤其是当今陛下,人品方面有待商榷,但却是一个极为合格的帝王。 至于接班人,不管是大隋还是大唐,前辈们已经为后人树立了榜样,那还有如今太子什么事? 单看蜀王这个老三背后的势力就能判断出来。 有时候,精准的预判,也是一种能力,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或者家族的将来发展潜力。 世家几百年的发展史,经验告诉他,面对国家风云,需懂得进退和审时度势。 在整个华夏历史中,最有地位的,归根结底,还是皇室,其次是朝中大员。 你一介世家,别管你做的有多大多强,不管是培养了多少官员,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你只是一介世家,在国家机器洪流面前,小如蝼蚁,微不足道。 你永远都不可能住在皇宫,或者前往皇宫,可只要是州级官员,那都是有机会进入皇宫,面见陛下,在朝堂上指点天下。 但凡有点政绩的,那都会被写入史册,青史留名,但不曾见过,哪个世家被载入史册,载入史册的,都是臭名昭着的反面人物。 至于皇家也会换人,那既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皇家自己作孽,耗尽了国运。 如此,才使得他们世家有机可乘,推波助澜,打破格局,重新分配资源。 崔氏经过了几百年,历尽大劫大难,但总能在劫难中坚挺下来,也是总结出了几条世家生存的规律。 正如蜀王殿下说过的那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人在该硬气的时候硬气,那会迎来民众的喝彩。 在不该硬气的时候硬气,那只能是自寻死路,还会被人落井下石,遗臭万年。 但这是崔氏的传家宝,他是绝对不会对李景仁说的。 李景仁听完崔鸣的话,也是陷入了沉思。 “阿弥陀佛,李施主,老衲也就不打扰了,这就告辞。” “今日我等联袂而来,一方面是劝你,一方面也是不想流血事件发生,毕竟众生皆苦,何必让无辜者再雪上加霜?” “天下熙熙,皆有所求,天下攘攘,皆有不得,如此便有了烦恼……” “若是鸡毛蒜皮之事,不得也罢,顶多苦恼一阵子,我佛说,这世间最怕两种苦,求不得而苦苦去求,求得了却还不满足,欲要求得更多。” “我佛慈悲……徒增烦恼耳!” 惠仁大师说完,双手合十,念了一声佛号。 这次,他是真心想要李景仁放下执念和屠刀,免得损失了他那一千多僧兵,给他佛家增加烦恼。 蜀王那活阎王,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借力打力,他真的不想成为牺牲品。 “惠仁禅师,慢走!” 李景仁拱手朝着惠仁禅师抱拳,虽然是恶客,但他却是不能失了礼节。 毕竟人家是佛家的大佬,比起他李氏在大唐更加有实力和话语权。 玉阳子也抱拳道:“李家主,物极必反,月盈则亏,阴阳调和才是大道,此乃天道规律,无人能破。” “既然李家主执意如此,那在下也告辞了。” “告辞!”青阳子也抱拳行礼。 李景仁等这些大佬都走后,站在门口,久久没有说话,胸中却是惊涛骇浪,想要做出一个家族走向的决定,那是相当的挣扎。 因为一旦他做错,那就是万劫不复。 可正如惠仁老禅师所言,他苦恼的是,他李氏苦苦积攒几百年的家业和权柄,就这样交出去了,他心中不甘。 死后更是无法面见九泉之下的老祖宗。 “父亲,难道咱们真的要放弃家族的几百年的基业吗?” 李平心中非常的不甘心,他是狄道县的县令,但这个县令,却是因为李氏在陇西拥有绝对的权柄的情况下,朝中才让他做的。 假如,他乃一介平民,别说县令了,就是一介小吏,也轮不到他做。 也许有人说,可以科举,只要努力,就能得到朝中的重用。 这是开玩笑的话,三年一次考试的科举,一次能录取多少人,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即便是挤了个头破血流,终于上岸了,但又能如何,做官还需要渠道,需要背景。 李氏便是整个家族的背景,可以为子孙后代提供这样优越的平台。 现在,蜀王要拆了这个平台,李氏的子孙会绝望的。 “族长,不能放弃,放弃了,咱们就完了,你是不知道,陆兵在纪成县干了什么,他要被押往长安,由陛下亲自审问。”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