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 (第2/4页)

嘿嘿的摇着头,然后走出了房间。

******

******

“就是这个?”

萧白朗审视着面前的这套“火箭飞行机动服”。

“这个就是——火箭飞行兵的装备?真的成功了!?”

“空军用动力外骨骼装甲项目之一,代号‘蜻蜓’。”一旁的老者推了推眼镜,很是自豪的说道,“搭载了微型化金属氢电池组、异步推进系统、回旋稳定仪、腿部结构式三元矢量喷口、翼型稳定推进器、带瞄准阵列的风冷头盔、肩部的光子火箭发射巢(x2)、腕部电磁枪(x2)、体表链接神经冲动信号捕捉式装甲操作技术、蜂窝结构的金属化塑料装甲……”

“速度可以达到150米每秒,但这还不是极限。”

“采用了轻量化设计。由于纳米技术没能跟上,所以防御力较低,只能防御小口径枪械,重型枪械的话,如果不击中要害,也是可以承受的……”

怪异的结构性头盔,整张脸都笼罩在面具之下,护目镜向外凸出、构筑出了一条弧线,先进的光致变色显像系统在提供了良好视野的同时,也流露了六边形集合体堆积出的秩序感;

结构性装甲服,外部的各处都安插了金属化塑料装甲模块,散发着金属色泽的军用工程高强度塑料,显露出了几丁质的质感;

装甲服内部的“神经冲动”系统,链接着驾驶员的生物神经系统,将神经脉冲信号转化为外骨骼的动作指令,比常人更灵活;

向后上方高高翘起的稳定推进器,符合着气动力学的结构造型看起来颇为怪异,但在回旋式稳定仪的作用下,足以在电光火石间调整机体平衡、飞行姿态。

肢节一般的结构性组合的外形,令人不由自主的联想到昆虫。

抚摸着冰冷而又腻滑的金属化塑料外装甲模块的表面,萧白朗的心中充满了不可思议:“居然真的造出来了!我是说……你们真的把火箭发动机微型化了!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嗯哼一下,那位老者推了推眼镜,“主要是得益于纳米材料学的突破性进展,令火箭发动机微型化提供了可能。否则按照原计划,我们是打算在‘喷射’项目上多下功夫的……”他指了指一旁展示架中的那套火箭飞行装甲服,背后(相比之下)笨重的火箭背包尤为醒目,“可惜纳米电子学进展不大,要不然计算机的性能可以更高。”

“它的设计理念是:小规模的高机动空中突袭作战。相信它会在侦查、谍报、突袭等方面取得优良成绩的。”

“另外,它还有简化版的‘无翼蜻蜓’,取消了翼型稳定推进器、肩部的火箭巢,以及其他一些负重,只具备最基本的飞行能力和护甲能力,调节了一些功能,可以作为空军的抗荷服使用。在机体被击落后可增加飞行员的生还率……”

“总之,‘蜻蜓’是一块考虑了多元化应用功能的空军型动力外骨骼装甲。移植不同的模块,可以具备不同的功用。”

“枢密院打算向全空军推广这种战斗服吗?”

萧白朗打断了这位老者的介绍热情,不过老者毫无不满,而是接口道:“是的。未来的所有飞行物驾驶员,都将着装它——或者类似的装备。”

“电池够用吗?”

“激烈作战的话,三个小时不成问题。”

“其他武器?”

“如果您愿意,可以在武装带上系上手炮。”

“可惜防御是硬伤。”萧白朗做出了总结。

而对于这个总结,老者不以为意的推了推眼镜,“当纳米电子技术获得突破后,我可以向您保证:您可以穿上它,空手接子弹。”

“哦……”萧白朗的眉头缓缓上浮,“我期待着。”

******

******

“waaaaaaaaaaaaaagh!!!”

伴随着愤怒的战吼,一个金属的大块头抛下了已经射光弹药的口径夸张、块头夸张、重量也同样夸张的单兵电磁轨道步枪,从腰间的磁附式武装带上摘下波能高周波振荡战斧——同样是个大家伙——在脚底与背后的火光推进中,狠狠撞向了那台可怜的坦克。

在轰鸣声中,坦克凹凸变形、支离破碎,与它的其他同胞们踏上了同一条道路——破碎的零件之路。

一地残骸之上,一个班、共十人的陆军型动力外骨骼装甲实验部队成员正在踏着火舌与金属散步。

两米多高的身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