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 (第1/4页)

的。

桑榆抱着希望盯着石牛嫂,却没想到石牛嫂张了张干瘪瘪的嘴巴,吐出了让人伤痛无比的一句话:“饿得还剩一口气,这会儿说不定已经跟他爹一起去了。”石牛嫂的眼泪涌出来,一字一顿地道,“去下面一家团聚。”

作者有话要说:亲们:

没脸管大伙儿要花了。这当了妈才知道,有个娃多了好多好多的事儿。

其实宝宝很乖巧,不算很闹的娃娃,从出生开始就能一觉睡3个小时左右。只是,我婆婆不管我们,不给我们带孩子。我月子还没满,她就回老家了。后来我娘家妈来了,帮我们看孩子,可是她不习惯这边,病了,先是感冒,后来胃炎又犯了,每次吃了饭,肚子胀得坐不下,在我们屋子里一趟趟溜达。外头又冷又滑,东北嘛,她也不敢去外面走,怕感冒也怕跌倒。结果我又伺候孩子又照顾妈。实在看着她适应不了,又把她送回老家了。

忙乱了一阵子,最近感觉适应了。挤点时间,还是可以码字的,我一定不坑,也不烂尾,会好好地写下去。

最后,跟大家道歉,对不起,承诺的更新迟迟没兑现。

第六十八章 对抗灾年

因为就在泥沼子边缘地带;陶石牛总算是被村人们给弄了出来,只是人早就没气了。叫人唏嘘不已的是;他手里居然死死抓着一只半大的野鸭子。人们想给他拽出来;却掰不开他的手,无奈下只得将那鸭腿剁断了,从爪子那边费了半天劲拽了出来,总不好让他带着只鸭子一起入土。

陶石牛当天就埋了;族长给了一小口袋糙米,用桑榆家工棚里的木材钉了口薄皮棺材。当人群渐渐散去,只剩下可怜的娘儿俩呆呆地坐在炕头上时,桑榆看着那饿得面黄肌瘦,一头窝在石牛嫂怀里的石蛋;心里实在是有些受不了。跟南山商量了一下;她又把那一小口袋糙米还给了石牛嫂。

看着石蛋带着孝大口大口地喝着热糙米汤,青黄的小脸渐渐缓过了模样儿,石牛嫂坐在炕头上冲着桑榆一个劲儿的鞠躬行礼,嘴里不停地道:“谢谢他婶子!谢谢他婶子!谢谢你好心!谢谢你好心!”缓过劲儿来的石蛋也抬起小脸来,抹了把稀鼻涕,对桑榆道:“谢谢婶子。”桑榆摸摸他小脑袋道,“好孩子。”

等桑榆跟南山从石牛嫂家出来,见梨花嫂正在大门口那里等着。梨花嫂看她两手空空地出来,皱眉道:“桑榆,你家也有七七呢。看这老天,不定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收粮,米袋空了可心里没底啊。”

桑榆也知道大伙都挨饿的时候没法当善人,她咬着下唇,冲梨花嫂点点头道:“知道了,嫂子。”梨花嫂怕她不往心里去,继续道:“你肯借粮给别人,摆明了自家还有。一小口袋能抗个十天半月,完了还会去找你借。你若再借,哪有富余?你若不借,再记恨你。何苦来哉!”

桑榆只得再次狠狠点头,嘴里却不由自主地道:“想个什么办法,让大伙儿能抗过去呢?”

梨花嫂见她净琢磨些没影儿的事儿,干脆也不再说她了,拉着她一起回家。桑榆就真的入迷地想着事情,一步一步地被拽回了坡上。

第二日,桑榆跟着季南山一起去山下的竹林砍了一头晌竹子,当然都是季南山在砍,桑榆打个下手,用梨花嫂家的独轮车推了大概两趟,回家后又陪着季南山将竹子截成一米长的一段段。

季婆子抱着七七出来问:“弄这个干嘛?不还有点干柴吗?这啥时候晾干啊也没法烧。”

季婆子问完了,桑榆才想起来,自己老琢磨别的事儿,都没问季南山要干啥。季南山回头对季婆子道:“过晌到山下洼子那儿再圈一片地,种点药材。”

季婆子皱眉提出疑问:“能长吗?都是大泥巴。”

季南山拍拍身上的竹沫子,站起来道:“能长。有些药材就喜欢长泥地里。”

他这么一说桑榆倒有了个疑问道:“那这泥地又不是沼泽,总有干的时候啊。”

季南山仰起脸笑道:“没事,那是片洼地,汇水,去年冬里雪水多。要不是那边树木、芦苇的生的多,说不定时间长了,也成沼子地了。”

桑榆又道:“那不用跟族长说一声吗?”季南山回道:“不用,那边不能种庄稼,不是在册的垦田,没人管,我们圈起来就是我们的了。”

桑榆一听眼睛亮了,转而看着那砍来的竹子问道:“那这些够用吗?要不要多弄点?”

季南山摇头笑笑,先是道:“够了,种子没那么多,再说头次种,我想先试试。”说完了又不由地想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